蔓引株求


   顺着蔓寻根。比喻一网打尽。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àn yǐn zhū qiú
成语注音 ㄇㄢˋ 一ㄣˇ ㄓㄨ ㄑ一ㄡˊ
成语简拼 myzq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蔓引株裘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顺着蔓寻根。比喻一网打尽。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孔尚任《桃花扇 逮社》:“奉命今将逆党搜,须得你蔓引株求。”


成语典故

寻根究底。谓一人犯罪而追索株连有关人员。清 孔尚任《桃花扇.逮社》:“奉命今将逆党搜,须得你蔓引株求。”亦作“蔓引株连”。《天雨花》第八回:“御史等体上天好生之德,也不须蔓引株连了。” 并列 蔓,指爬蔓的草。顺着蔓沿着杆去寻找草根树根,比喻沿着线索探求下去,追根究底。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今奉命将逆党搜,须得你~。”[例]经过几个月的辛苦调查,“5·05”经济大案总算有点眉目和线索,现在必须紧抓线索~,才能将犯罪团伙一网打尽。△用于处置事物方面。→顺藤摸瓜 追本求源。也作“蔓引株连”。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同“蔓~”,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蔓延等。[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扩展滋生。

细长能缠绕的茎:瓜~儿,扁豆爬~儿了。

拉,伸:~力。~颈。~而不发。~吭高歌。 领,招来:~见。~子。~言。~导。~荐。抛砖~玉。 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文。~用。援~。 退却:~退。~避。 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 古代柩车的绳索:发~(出殡)。

露出地面的树根:守~待兔。~连。~戮。 棵儿,指整个的植物体:植~。 量词,指植物:一~桃树。

设法得到:~生。~成。~知。~索。~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实(讲求实际)。~同存异。~全责备。~贤若渴。实事~是。 恳请,乞助:~人。~告。~乞。~医。~教。~助。 需要:需~。供过于~。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蔓』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無販切,音萬。 《說文》葛屬。 《詩·鄭風》野有蔓草。 《傳》蔓,延也。 《前漢·禮樂志》蔓蔓曰茂。 《註》蔓蔓言其長久。  又《廣韻》瓜蔓。  又姓。 《左傳》蔓成然。 《通志·氏族略》楚有鬬成然,食采于蔓,曰蔓成然,其後以邑爲氏。  又《集韻》謨官切,音謾。蔓靑,菜也。  又《類篇》莫半切。枝長也。

『引』

《唐韻》余忍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忍切,𠀤音蚓。 《說文》開弓也。 《徐鉉曰》象引弓之形。 《周禮·冬官考工記》維體防之,引之中參。  又《廣雅》演也。 《易·繫辭》引而伸之。  又《爾雅·釋詁》長也。 《釋訓》子子孫孫引無極也。 《書·梓材》引養引恬。  又相牽曰引。 《禮·檀弓》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也。 《註》牽引進之,同于己子。 《史記·秦始皇紀》諸生轉相告引。  又《集韻》導也。 《史記·韓長孺傳》奉引墮車,蹇。 《註》爲天子導引而墮車,跛。  又卻也。 《禮·玉藻》侍坐,則必退席。不退,則必引而去君之黨。 《註》引,卻也。  又相薦達曰引。 《史記·魏其侯傳》兩人相爲引重。 《註》相薦達爲聲勢。 《後漢·張皓王龔傳論》顯登者以貴塗易引。  又服氣法曰道引。 《莊子·刻意篇》道引之士,養形之人。 《史記·留侯世家》道引不食穀。  又治疾法有撟引。 《史記·扁鵲傳》鑱石撟引。 《註》謂爲按摩之法,夭撟引身,如熊顧鳥伸也。  又十丈爲引。 《前漢·律歷志》其法用竹爲引,高一分,廣六分,長十丈。引者,信也。 《註》信讀曰伸,言其長。  又《廣韻》《正韻》羊晉切《集韻》《韻會》羊進切,𠀤蚓去聲。 《集韻》牽牛綍也。 《禮·檀弓》弔於葬者,必執引。 《疏》引,柩車索也。  又《集韻》一曰曲引。 《蔡邕·琴操》有思歸引。  又引古作𢪉。

『株』

《唐韻》陟輸切《集韻》《類篇》鐘輸切《韻會》追輸切,𠀤音邾。 《說文》木根也。徐曰:在土曰根,在土上曰株。 《易·困卦》困于株木。 《王肅註》謂最處底下也。  又株枸,斷木也。 《莊子·達生篇》承蜩者處身若橛株枸。  又幹也。 《韓非子·五蠹篇》宋人守株,冀復得兔。  又木身也。 《蜀志·諸葛表》成都有桑八百株。  又與誅通。 《釋名》罪及餘人曰誅。誅,株也,如株木根枝葉盡落也。  又《類篇》株儒,短柱也。  又株離,亦作侏離,樂名。 《史記·樂書》四夷之樂,東方曰𩎟,南方曰任,西方曰株離,北方曰禁。  又株林,邑名。 《詩·陳風》胡爲乎株林。  又《正韻》專於切,音朱。義同。  又《集韻》《類篇》𠀤鱅珠切,音殊。株楰,木名,可爲車輞。  又同駐。 《釋名》駐,株也。株木不動也。

『求』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渠尤切,𠀤音裘。 《說文》索也。 《增韻》覓也,乞也。 《易·乾卦》同氣相求。 《詩·大雅》世德作求。  又招來也。 《禮·學記》發慮憲,求善良。  又等也。 《書·康誥》用康乂民作求。 《傳》求,等也。言爲等匹於商先王也。  又山水名。 《山海經》歷石山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  又姓。 《三輔決錄》漢有求仲。  又與裘通。 《說文》裘字,古省作求。  又與球通。 《柳宗元·饗軍堂記》琉球作流求。  又《集韻》恭于切,音拘。與蛷同。肌蛷,蟲名。或省作求。  又《韻補》叶渠之切,音奇。 《班昭·東征賦》貴賤貧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時兮。  又叶彊於切,音渠。 《陳琳·大荒賦》雖遊目於西極兮,大道卷而未舒。仍皇靈之攸暢兮,爰稽余之所求。  又叶巨九切,音臼。 《易林》春栗夏梨,少鮮希有。斗阡石萬,貴不可求。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 《玉篇》皮衣也。 《詩·小雅》舟人之子,熊羆是裘。 《又》彼都人士,狐裘黃黃。 《周禮·天官·司裘》掌爲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中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 《中論》救寒莫如重裘。  又披裘公,人名。 《高士傳》披裘公曰:五月被裘負薪,豈取金者哉。  又菟裘,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註》在梁父縣南。  又裘氏,亭名。 《水經注》沙水又東南逕裘氏鄕裘氏亭西。  又姓。 《通志·氏族略》裘氏,衞大夫食采于裘,因氏焉。  又《集韻》渠竹切,音鞠。義同。  又《韻補》渠之切,叶音其。 《詩·豳風》取彼狐狸,爲公子裘。 《說文》作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