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蒙谤


   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同“薏苡之谤”。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ì yǐ méng bàng
成语注音 一ˋ 一ˇ ㄇㄥˊ ㄅㄤˋ
成语简拼 yymb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薏苡蒙謗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同“薏苡之谤”。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史 项忠传》:“昔马援薏苡蒙谤,邓艾槛车被征。”


成语典故

同“薏苡明珠”。《明史.项忠传》:“昔马援薏苡蒙谤,邓艾槛车被征。” 见“薏苡明珠”。《明史·项忠传》:“昔马援~,邓艾槛车被征。”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苡〕多年生草本植物,颖果卵形,灰白色,像珍珠,供食用、药用称“薏米”、“薏仁米”、“苡米”、“苡仁”。

〔薏~〕见“薏”。 〔芣~〕见“芣”。

欺骗:~骗。~哄。~事。欺上~下。 昏迷,眼发黑:~头转向。 胡乱猜测:瞎~。

没有知识,愚昧:启~。发~。~昧。 遮盖起来:~罩。~子。~蔽。 受:承~。~难。~尘。~垢。 形容雨点细小:~~细雨。 姓。 同“艨”。

〔~古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B.蒙古国的主要民族。

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讥。~讪。~议。~毁。诽~。 责备:~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王”。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薏』

《唐韻》於力切,音億。 《爾雅·釋草》荷,芙蕖。其中的,的中薏。 《疏》薏,中心也。  又苡薏。詳苡字註。  又《玉篇》乙吏切,音意。義同。  又《韻會》薏茨,草名。

『苡』

《唐韻》羊己切《韻會》《正韻》養里切,𠀤音以。 《玉篇》芣苡,草名。  又《廣韻》薏苡,蓮實。 《本草》薏苡仁,開紅白花,結實靑白色,形似珠而稍長。一名回回米,又呼西番蜀林,俗名草珠鬼。 《吳越春秋》有莘氏之女,得薏苡而吞之,生禹。 《後漢·馬援傳》南方薏苡實大,援軍還,載之一車,有譖之者以爲所載皆明珠。  又《集韻》象齒切,音似。義同。  又《類篇》烏禾切。婆苡、室韋,皆北狄別種名。

『蒙』

《唐韻》莫紅切《集韻》謨蓬切,𠀤音濛。 《爾雅·釋草》蒙,王女也。 《註》女蘿別名。  又《詩傳》唐蒙,菜名。  又大蒙,藥名。 《管子·地員篇》羣藥安生,小辛大蒙。  又《易疏》蒙者,微昧闇弱之名。 《書·洪範傳》蒙,隂闇也。  又《左傳·昭元年》又使圍蒙其先君。 《註》欺也。  又《左傳·昭十三年》晉人執季孫意如,以幕蒙之。 《註》裹也。  又《前漢·宣帝紀》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 《註》冒也。  又《書·伊訓》具訓于蒙士。 《疏》謂蒙稚,𤰞小之稱。  又《詩·秦風》蒙伐有苑。 《傳》蒙,討羽也。 《箋》畫雜羽之文于伐。  又縣名。 《史記·老莊列傳》莊子者,蒙人也。 《註》地理志,蒙縣屬梁國。  又山名。 《書·禹貢》蒙羽其藝。 《疏》蒙山在泰山蒙隂縣西南。 《又》蔡蒙旅平。 《註》蒙山在蜀郡靑衣縣。  又水名。 《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次于蒙汜。 《註》暮入西極蒙水之涯也。  又門名。 《左傳·襄二十七年》宋公及諸侯之大夫盟于蒙門之外。 《註》宋城門。  又姓。 《風俗通》東蒙主以蒙山爲氏,秦有將軍蒙驁。  又《韻會》母總切,音懵。 《柳宗元文》鴟夷蒙鴻。 《註》二字俱上聲。  又《韻補》叶莫江切,音尨。《詩》狐裘蒙茸。徐邈讀爲厖。 《陳琳·大荒賦》帝告我以至順兮,重訊我以童蒙。義混合于宣尼兮,理齊歸于文王。  又莫鳳切,音孟。與雺同。《漢書》引《易》傳:有蛻蒙霿,上下合也。 《廣韻》《正韻》莫紅切《集韻》《韻會》謨蓬切,𠀤音蒙。 《說文》童矇也。一曰不明也。 《釋名》有眸子而失明,蒙蒙無所別也。 《博雅》盲也。 《詩·大雅》矇瞍奏公。 《傳》有眸子而無見曰矇。 《疏》矇卽今靑盲。 《禮·仲尼燕居》昭然若發矇矣。  又《王充·論衡》人未學問曰矇。  又《徐幹·中論》見人而不自見者,謂之矇。  又《集韻》母總切,音蠓。瞈矇,目不明也。  又叶莫江切,音尨。 《東方朔·七諫》終不變而死節兮,惜年齒之未央。將舫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發矇。 通作蒙。別作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