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莸同器


   香草和臭草收藏在同一个容器内。比喻好人与坏人共处。薰:香草;莸:臭草。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ūn yóu tóng qì
成语注音 ㄒㄨㄣ 一ㄡˊ ㄊㄨㄥˊ ㄑ一ˋ
成语正音 “同”,不能读作“tòng”。
成语简拼 xytq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薰蕕同器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香草和臭草收藏在同一个容器内。比喻好人与坏人共处。薰:香草;莸:臭草。




成语示例


现自国民党议员奉令取消以来,去者得避害马败群之谤,留者仍蒙薰莸同器之嫌。(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八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致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


成语典故

薰:香草。莸:臭草。比喻好坏不分。宋.王柏《上王右司书》:“愿执事审时度势,熟虑精思,薰莸同器,决无久馨之理。”蔡东藩等《民国通俗演义》三八回:“去者得避害马败群之谤,留者仍蒙薰莸同器之嫌。” 主谓 薰,香草;莸,臭草。比喻好坏相互混在一起,是非不分。《歧路灯》90回:“这张、王二人与程、苏二人,虽说一城居住,原是街上碰见只有一拱,不交一言的相与,今日~,本来万难刻停……就要告辞而去。”△贬义。多用于不分好坏方面。→薰莸无辨 混淆是非 ?薰莸不杂 薰莸有制 泾渭分明。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同“熏”。 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又泛指花草的香气:~莸不同器(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一个器物里,喻好和坏不能共存。亦称“薰莸异器”)。

古书上指一种有臭味的草:薰~。 落叶小灌木,叶子卵形或披针形,花淡蓝色,蒴果成熟后分裂成四个小坚果。供观赏,全株可入药。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 共,在一起(从事):共~。~学。~步。殊途~归。~舟共济。 和,跟:~流合污。 姓。

〔胡~〕见“胡”。

用具的总称:~皿。~物。~械。木~。武~。~小易盈。 生物体结构中具有某种独立生理机能的部分:~官。消化~。 人的度量、才干:~度。~量(liàng )。~宇。~质。大~晚成。 重视:~重。~敬。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薰』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許云切,音勲。 《說文》香草也。 《本草註》古人祓除,以此草薰之,故謂之薰。 《山海經》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佩之巳厲。 《左傳·僖四年》一薰一蕕。 《前漢·兩龔傳》薰以香自燒。  又《南方草木狀》薰陸香出大秦。  又灼也。 《易·艮卦》厲薰心。 《爾雅·釋訓》爞爞炎炎,薰也。 《註》皆旱熱薰炙人。  又與獯通。 《史記·周本紀》薰育戎狄攻之。  又與勳通。 《漢·夏承碑》策薰著于王室。  又《韻補》音萱。 《黃庭經》沐浴盛潔棄肥薰,入室東向誦玉篇。  又許運切,音訓。義同。

『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去冀切,𢽽去聲。 《說文》衆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廣韻》器皿。 《易·繫辭》形乃謂之器。 《註》成形曰器。 《書·舜典》如五器。 《註》器謂圭璧。  又《禮·王制》瘖聾、跛躃、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註》器,能也。 《論語》及其使人也,器之。 《疏》度人才器而官之。  又《論語》管仲之器小哉。 《註》言其度量小也。  又姓。見《姓苑》。  又叶欺迄切,音乞。 《曹植·黃帝三鼎贊》鼎質文精,古之神器。黃帝是鑄,以像太乙。 《集韻》或作𦈯。 《玉篇》俗作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