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断丝连


   连:牵连。藕已断开;丝还连接着。比喻表面上关系已断绝;而实际上仍有牵连。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ǒu duàn sī lián
成语注音 ㄡˇ ㄉㄨㄢˋ ㄙ ㄌ一ㄢˊ
成语简拼 ods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藕斷絲連
成语英文 not completely cut out
成语俄文 ещё не все связи порваны
成语日文 くされ縁(えん)続(つづ)くこと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连:牵连。藕已断开;丝还连接着。比喻表面上关系已断绝;而实际上仍有牵连。



反义词



成语示例


算了吧,你也不必看得过于眼紧,反正他们是藕断丝连的。(欧阳山《三家巷》二二)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孟郊《去妇》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


成语典故

唐 孟郊《去妇》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后因用“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关系断绝,实际上情意还在牵连。多指男女间情意未绝。《花月痕》十二回:“鸨儿爱钞,姐儿爱俏,所以藕断丝连,每瞒他妈给他许多好处。”梁启超《屈原研究》:“可见他和怀王的关系,仍是藕断丝连了。” 并列 藕已折断,丝还相连。①比喻表面上已断绝关系,实际在感情上还牵连着。语本唐孟郊《去妇》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高阳《粉墨春秋》:“周佛海明白,……只要有一次~的真凭实据,那时恐怕真的演出一个夫妻仳离的结果。”②比喻断断续续。老舍《我怎么写的〈春华秋实〉剧本》:“……在万忙中,我总抓紧时间,~地写剧本。”△用于写男女感情关系或工作关系方面。→意惹情牵 难舍难分 ?一刀两断。也作“藕断丝联”、“藕断丝长”。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莲的地下茎,肥大有节,中间有管状小孔,折断后有丝,可食:~粉。~断丝连。~色。~荷(淡紫色)。~节。

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蚕~。~绸。缂(kè)~(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的手工艺品。亦作“刻丝”)。 像丝的东西:铁~。菌~。肉~。游~。 计量单位名,10忽是1丝,10丝是1毫。 表示极少或极小的量:一~不差。 一~笑容。 绵长的思绪或感情:情~。愁~。 指弦乐器:~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竹指管乐器)。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藕』

《唐韻》五口切,音偶。 《爾雅·釋草》荷,芙蕖。其根藕。 《韻會》凡芙蕖行根如竹行鞭,節生一葉一華,華葉常偶,故謂之藕。 《續博物志》藕生應月,閏月益一節。  又地名。 《水經注》白渠又徑藕原。  又《唐韻古音》音麌。 《司馬相如·上林賦》與波搖蕩,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 《說文》作蕅。 《類篇》作𦸲。

『断』

《玉篇》同斷。俗字。 《唐韻》《正韻》都管切《集韻》《韻會》覩緩切,𠀤音短。 《說文》作𣃔。截也。 《書·盤庚》乃斷棄汝。 《傳》斷,絕也。 《詩·商頌》是斷是遷。 《疏》於是斬斷之。  又《廣韻》《正韻》徒管切《集韻》《韻會》杜管切,𠀤音𩏇。絕也。 《羣經音義》旣絕曰斷。 《釋名》斷,段也。分爲異段也。 《易·繫辭》其利斷金。 《疏》其纖利能斷截於金。  又《集韻》徒玩切《正韻》杜玩切,𠀤音段。義同。  又《廣韻》丁貫切《集韻》《韻會》《正韻》都玩切,𠀤音鍛。決也。 《易·繫辭》以斷天下之疑。 《疏》決斷天下之疑。  又《書·秦誓》斷斷猗無他技。 《疏》斷斷,守善之貌。  又《周禮·地官·司徒》凡萬民之不服敎,而有獄訟者,與有地治者,取而斷之。  又《韻補》叶多卷切。 《白居易·寄元九詩》一病經四年,親友書信斷。彼獨是何人,心如石不轉。  又叶徒眷切。 《鮑照·擬古》居人掩閨臥,行子中夜飯。野風吹秋木,行子心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