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苴罅漏


   补苴:补缀;弥缝;罅:孔隙。修补好裂缝和漏洞。原指弥补儒家学说的缺欠和不足。后泛指弥补文章、理论中的缺陷和漏洞。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ǔ jū xià lòu
成语注音 ㄅㄨˇ ㄐㄨ ㄒ一ㄚˋ ㄌㄡˋ
成语正音 “罅”,不能读作“lǔ”。
成语简拼 bjxl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補苴罅漏
成语英文 compensate for the deficiency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补苴:补缀;弥缝;罅:孔隙。修补好裂缝和漏洞。原指弥补儒家学说的缺欠和不足。后泛指弥补文章、理论中的缺陷和漏洞。



成语示例


补苴罅漏,经纬万端。来日之难,培于往昔。(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十七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韩愈《进学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成语典故

苴:鞋底的草垫。补苴:补缀,引申为弥缝。罅:缝隙。补好裂缝,堵住漏洞。比喻弥补事物的缺陷和漏洞。唐.韩愈《进学解》:“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宋.刘克庄《饶州新城记》:“先事豫备,前人之忠也;补罅葺漏,后人之责也。”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引言》:“须要有人代做这个转化工作,将剧中情事补苴罅漏地应有尽有地搬演出来。” 并列 弥补事物的不足和漏洞。唐·韩愈《进学解》:“~,张皇幽眇。”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引言:“须要有人代做这个转化工作,将剧中情事~地应有尽有地搬演出来。”△多用于弥补方面。→补厥挂漏。也作“补罅葺漏”。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把残破的东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缝~。~葺。亡羊~牢。 把缺少的东西充实起来或添上:弥~。~充。贴~。~习。滋~。 益处:不无小~。于事无~。

大麻的雌株,开花后能结果实。 鞋里垫的草。

浮草,枯草:“如彼栖~”。

缝隙,裂缝:云~。石~。~缝。~隙。~漏(缝隙,喻事情的漏洞)。

物体由孔或缝透过:壶里的水~光了。~风。渗~。~泄(❶水、光等流出或透出;❷泄露)。~电(跑电)。 泄露:走~消息。~底(泄露内情)。透~。 脱逃或无意放过:疏~。遗~。挂一~万。~网之鱼。 〔~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如“铜壶滴~”(亦称“铜壶刻漏”),“~尽更深”。 中医指某些流出脓血黏液的病:崩~(子宫大量出血的病)。痔~。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苴』

《集韻》千余切,音蛆。 《玉篇》麻也。 《詩·豳風》九月叔苴。 《傳》苴,麻子也。 《莊子·讓王篇》顏闔守陋閭,苴布之衣,而自飯牛。 《註》苴,有子麻也。  又《禮·喪服小記》苴,杖竹也。 《註》苴者,黯也,心如斬斫,貌若蒼苴,所以縗裳、絰杖,俱備苴色。 《儀禮·喪服傳》斬衰裳,苴絰、杖、絞帶。 《疏》以一苴目此三事,謂苴麻爲首絰、要絰,又以苴竹爲杖,苴麻爲絞帶。  又《廣韻》子余切,音沮。履中草。  又《禮·曲禮》凡以弓劍、苞苴、簞笥問人者。 《註》苴,藉也。 《管子·霸言篇》上夾而下苴。 《註》苴,包裹也。  又木名。 《山海經》服山,其木多苴。  又《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苴。 《註》巴苴,草名。  又地名。 《史記·索隱註》狄苴,在渤海。  又姓。 《前漢·貨殖傳》有平陵苴氏。  又鋤加切,音槎。水中浮草也。 《詩·大雅》如彼棲苴。 《疏》苴是草木之枯槁者,故在樹未落及已落爲水漂皆稱苴也。 《楚辭·悲回風》草苴比而不芳。 《註》枯曰苴。  又《正韻》宗蘇切,音租。茅藉祭也。 《前漢·郊祀志》掃地而祠,席用苴稭。 《註》讀如租。  又《類篇》徐嗟切,音斜。苴咩城,在雲南。  又《集韻》側下切,音鮓。 《莊子·讓王篇》其土苴以治天下。 《註》土苴,和糞草。 《韓愈文》補苴罅漏。  又《正韻》將豫切,音怚。 《前漢·終軍傳》苴白茅于江、淮。 《註》苴,于豫切。  又讀作巴。 《史記·張儀傳》苴蜀相攻擊。 《索隱註》苴,音巴。  又讀苞。 《後漢·徐廣傳註》譙周曰:益州天苴,讀爲苞黎之苞。  又《五音集韻》子與切,音咀。 《羣經音辨》亦音咀。  又《正韻》才野切,音灺。幔也。  又伺也。

『罅』

《廣韻》呼訝切《集韻》《韻會》虛訝切,𠀤音嚇。 《說文》裂也,缶燒善裂也。 《廣韻》孔罅。 《史記·田齊世家》然而不能傅合疏罅。  又與呼通。 《唐韻正》易彖傳,百果草木皆甲拆,鄭註,拆,呼也。陸德明音義,呼音火訝切,蓋卽罅字。古人讀罅爲呼。漢書高帝紀釁鼓註,應劭曰:殺牲塗鼓。釁呼爲釁,呼卽罅字。

『漏』

《唐韻》靈𠋫切《集韻》《韻會》《正韻》郎豆切,𠀤音陋。滲漏也。 《說文》漏以銅壷受水,刻節畫,夜百刻。亦取漏下之義。 《周禮·夏官》挈壷氏,掌漏刻之官。  又泄也。 《左傳·僖四年》齊寺人貂始漏師于多魚。 《疏》言漏洩師之密謀也。  又遺失也。 《荀子·脩身篇》易忘曰漏。  又《爾雅·釋宮》西北隅謂之屋漏。 《詩·大雅》尚不愧于屋漏。 《箋》漏,隱也。  又竅也。 《白虎通·聖人篇》禹耳三漏,是謂大通。  又穿也。 《淮南子·泰族訓》朱絃漏越。 《註》漏穿越琴瑟兩頭也。  又德澤下究也。 《前漢·吾丘壽王傳》天下漏泉。 《註》言潤澤下霑,如屋之漏。  又江名。 《水經注》楡水東逕漏江縣伏流山下,復出蝮口,謂之漏江。  又井名。漏井,所以受水潦者。見《周禮·地官·鄭註》。  又《正韻》盧侯切,音樓。 《禮·內則》馬黑脊而般臂漏。 《周禮》作螻。 《註》漏當爲螻。言如螻蛄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