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笏登场


   身著官服;手持笏板;登场演戏。比喻上任作官;丑行开始(把官场比作戏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páo hù dēng chǎng
成语注音 ㄆㄠˊ ㄏㄨˋ ㄉㄥ ㄔㄤˇ
成语正音 “笏”,不能读作“wù”。
成语简拼 phdc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袍笏登場
成语英文 skilled and magical craftsmanship
成语结构  连动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身著官服;手持笏板;登场演戏。比喻上任作官;丑行开始(把官场比作戏台)。



反义词



成语示例


袁世凯倒台以后,军阀们又袍笏登场,百姓仍受困苦煎熬。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赵翼《数月内频送南雷述庵淑斋诸人赴京补官戏作》:“袍笏登场也等闲,若他动色到柴关。”


成语典故

袍:古代官服。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里拿着的用来记事的板。谓官服打扮,登台演戏。姚灵犀《采菲录》上编:“平剧坤伶在昔无不缠足,虽饰生净者袍笏登场,而仍御锦绣弓履以出。”常用以讽刺某种丑事开始进行。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二七:“关于组织临时政府的问题,段〔祺瑞〕已通电北方各省征求意见,只等回电一到,就要袍笏登场。” 偏正 袍,指官服。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拿的记事用的手板。身穿官服,手执笏板,登台演戏。语出清·赵翼《戏作三首》:“袍笏登场也等闲,惹他动色到柴关。”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27章:“段已通电北方各省征求意见,只等回电一到,就要~。”△贬义。多用于讽刺有些人的上任做官。→粉墨登场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中式长衣:~子。长~。旗~。棉~。皮~。同~(旧时军人相称)。~泽(“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如“~~之谊”、“~~故旧”)。 衣服的前襟:“反袂拭面,涕沾~”。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

上,升:~山。~车。~门。~天。~台。~场(chǎng )。~高。~攀。~临。~科。~程。~堂入室。 踩,践踏,脚向下用力:~踏。踢~。 记载:~记。~报。~载。 谷物成熟:~岁(丰年)。五谷丰~。 立刻:~时。“~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进:~崇(进用推崇)。 方言,穿:~上靴子。

平坦的空地,多指农家翻晒粮食及脱粒的地方:~院。 量词,指一事起迄的经过:下了一~雨。 集,市集:赶~。

处所,许多人聚集或活动的地方:~子。~地。~所。 量词,用于文娱体育活动:~次。 比赛地,舞台:上~。下~。粉墨登~。捧~。 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因场景变化或人物上下场而划分的段落:三幕五~。 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电~。磁~。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袍』

《唐韻》薄褎切《集韻》《韻會》蒲褎切,𠀤音軳。 《廣韻》長襦也。 《釋名》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內衣也。婦人以絳作衣裳,上下連,四起施緣,亦曰袍,義亦然也。 《後漢·輿服志》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  又《爾雅·釋言》襺也。 《禮·玉藻》纊爲襺,縕爲袍。 《論語》衣敝縕袍。  又衣前襟。 《公羊傳·哀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  又《禮·喪大記》袍必有表。 《註》褻衣。  又《韻補》蒲侯切,叶音抔。 《詩·秦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  又《集韻》薄報切,音暴。 《類篇》同袌。 或作𧝘、𪊬。

『笏』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呼骨切,音忽。公及士所搢也。 《禮·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則書于笏。 《左傳·桓二年》袞冕黻珽。 《註》珽,玉笏也,若今吏之持簿。 《晉書·輿服志》古者貴賤皆執笏,有事則搢之于腰帶。 《釋名》笏,忽也,備忽忘也。 《廣韻》笏,一名手版,品官所執。 《輿服雜事》五代以來,惟八座尚書執笏,以筆綴手版頭,紫囊裹之。其餘王公、卿、士但執手版,主于敬。不執筆,示非記事官也。 《正字通》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以粉飾之。  又《韻會》通作曶。 《史記·夏本紀註》鄭康成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  又《集韻》武粉切,音刎。笢笏,手循笛孔貌。 《馬融·長笛賦》笢笏抑隱,行入諸變。  又《集韻》文拂切,音勿。笢笏,繁密貌。

『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騰切,等平聲。 《爾雅·釋詁》陞也。 《玉篇》上也。進也。 《易·明夷》初登于天。 《書·堯典》疇咨若時登庸。 《左傳·僖九年》王使宰孔賜齊侯胙,下拜登受。 《禮·月令》農乃登麥。 《周禮·秋官》司民,掌登萬民之數。 《前漢·食貨志》進業曰登。 《註》進上百工之業也。  又《爾雅·釋詁》成也。 《增韻》熟也。 《書·泰誓》以登乃辟。 《詩·大雅》誕先登于岸。 《周禮·地官·小司徒》頒比法于六鄉之大夫,使各登其鄉之眾寡六畜車輦。 《註》登,成也。成猶定也。 《孟子》五穀不登。 《註》登,成熟也。  又尊之曰登。 《禮·月令》登龜。 《註》龜言登者,尊之也。  又《博雅》登登,眾也。  又築牆用力相應聲。 《詩·大雅》築之登登。  又登聞鼓院。 《宋史·職官志》隷司諫正言,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  又榻登。 《釋名》施于大牀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牀也。 《說文》作毾㲪。  又星名。 《晉書·天文志》歲星之精流,爲及登。  又鳳皇朝鳴曰登晨。見《軒轅黃帝記》。  又州名。古萊子國,隋牟州,唐改登州,取文登山而名。  又姓。出南陽,蜀有關中流人,始平登定。  又《集韻》丁鄧切,等去聲。履也。或作蹬。  又《字彙補》東職切,等入聲。 《公羊傳·隱五年》公曷爲遠而觀魚,登來之也。 《註》登讀言得。齊人名求得爲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又叶都籠切,音東。 《前漢·宣元敘傳》元之二王,孫後大宗。昭而不穆,大命更登。  又叶都郎切,音當。 《易林》南山高岡,回隤難登。道里遼遠,行者無糧。 《說文》上車也。从癶豆,象登車形。 《集韻》或作僜。 《字彙》登與豆豋之豋,从月从又者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