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难照


   覆盆:翻扣着盆子。翻扣着盆子,阳光照不到里面。比喻无处申诉的沉冤。亦作“覆盆之冤”。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ù pén nán zhào
成语注音 ㄈㄨˋ ㄆㄣˊ ㄋㄢˊ ㄓㄠˋ
成语简拼 fpn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覆盆難炤
成语英文 not easy to right unjust inflictions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覆盆:翻扣着盆子。翻扣着盆子,阳光照不到里面。比喻无处申诉的沉冤。亦作“覆盆之冤”。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五回:“久知覆盆难照,已拼命于此,幸遇高贤大侠,倘蒙怜而垂手,则死之日,犹生之年矣。”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辨问》:“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岂可以圣人所不为,便云天下无仙,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


成语典故

源见“覆盆”。比喻蒙受冤屈,无从昭雪,或陷于困境,难有出头之日。唐 骆宾王《萤火赋》:“睹兹流萤之自明,哀以覆盆之难照。”《好逑传》五回:“久知覆盆难照,已自分毕命于此。幸遇高贤大侠,倘蒙怜而垂手,则死之日,犹生之年矣!” 连动 翻转倒扣着的盆子,阳光照不到里面。比喻无法申诉的沉冤。语本晋·葛洪《抱朴子·辨问》:“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岂可以圣人所不为,便云天下无仙,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好逑传》5回:“又说道:‘久知~,已拼毕命于此,幸遇高贤大侠,倘蒙怜而垂手,则死之日,犹生之年矣。’”△多用于冤案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遮盖,蒙:~盖。~溺。~蔽。~被(遮盖,喻恩荫)。~庇。 翻,倾倒,败,灭:~舟。颠~。~灭。~辙(翻过车的道路,喻曾经失败的做法)。~没(mò)。~水难收。~巢无完卵(喻灭门之祸,无一得免,亦喻整体覆灭,个人不能幸存)。前车之~,后车之鉴。 同“复”

盛放东西或洗涤的用具:~景。~花。~栽。脸~。澡~。 中央凹入像盆状的东西:~地。骨~。

光线射在物体上:日~。~耀。~射。 对着镜子或其他反光的东西看自己或其他人物的影像:~镜子。 摄影:~相。拍~。 画像或相片:小~。写~。 看顾:~管。~顾。 按着,依着:依~。遵~。~搬。~本宣科。 凭证:护~。牌~。执~。 知晓:心~不宣。肝胆相~。 通知,通告:知~。~会。 对着,向着:~壁。~敌人开枪。 查对:对~。查~。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覆』

《唐韻》芳福切《集韻》《韻會》芳六切,𠀤音蝮。 《玉篇》反覆也。 《詩·小雅》不懲其心,覆怨是正。 《禮·月令》季春,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于天子。  又倒也。 《易·鼎卦》鼎折足,覆公餗。 《書·胤征》顚覆厥德。  又敗也。 《中庸》傾者覆之。 《綱目集覽》覆,軍敗也。  又中覆。 《前漢·馮唐傳》賞賜決于外,不從中覆也。 《註》覆謂覆白之也。  又射覆。 《前漢·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覆。 《註》于覆器之下而置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  又與復同。 《易·乾卦》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又《集韻》方六切,音福。審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註》詳察曰覆。 《唐書·鄧景山傳》檢覆私隱。  又《廣韻》敷救切,音與宥韻副同。 《說文》蓋也。 《詩·大雅》鳥覆翼之。 《禮·檀弓》見若覆夏屋者矣。  又扶富切,浮去聲。伏兵曰覆。 《左傳·隱九年》君爲三覆以待之。  又《類篇》匹北切,音𠣾。義同。  又《韻補》筆力切,叶音逼。 《班固·西都賦》草木塗地,山淵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盆』

《唐韻》《集韻》步奔切《韻會》《正韻》蒲奔切,𠀤坌平聲。 《說文》盎也。 《廣韻》瓦器。 《揚子·方言》自關而西,盎或謂之盆。 《禮·禮器》盛於盆。 《周禮·冬官考工記》陶人爲盆,實二鬴。  又《史記·藺相如傳》竊聞秦王善爲秦聲,請奉盆缻以相娛樂。 《註》盛酒瓦器,秦人鼓之以節歌也。  又《前漢·食貨志》募民煑鹽官與牢盆。 《註》牢,價値。盆,煑鹽器。  又《汲冢周書》堂後東北爲赤奕焉,浴盆在其中。  又《苟子富國篇》土生五穀,人善治之,則畝數盆。 《註》當時以盆爲量也。  又《釋文》淹也。 《禮·祭義》夫人繅三盆手。 《註》置繭盆中,以手三次淹之,振出其緒也。  又缺盆。人乳房上骨名。 《史記·倉公傳》疽發乳上,入缺盆。  又藥名。 《本草·釋名》蓬虆。一名覆盆。  又地名。 《南史·齊世祖紀》上據盆口城,爲戰守備。  又姓。 《風俗通》盆成括仕齊,其子逃難,改氏成焉。  又《字彙補》步悶切,音坌。與湓通。 《通雅》盆溢滿起也。 《後漢·𨻰忠傳》徐岱之濵,海水盆溢。 《前漢·溝洫志》作湓溢。  又叶符兵切,音平。 《易林》東方孟春,乘冰戴盆。 《蘇軾·東樓詩》白髮蒼顏自照盆,董生端合是前身。 《韻補》庚通眞。 《廣韻》亦作瓫。

『照』

《唐韻》之少切《集韻》《韻會》《正韻》之笑切,𠀤音詔。 《說文》本作㷖。 《增韻》明所燭也。 《易·離卦》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書·泰誓》若日月之照臨。  又《正字通》北齊劉縚兄弟,父名照,一生不作照字,惟依火旁作炤。 《廣韻》同炤。 《集韻》或省作昭。唐武后作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