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凶殄逆


   诛:讨伐。讨伐凶暴、叛逆之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ū xiōng tiǎn nì
成语注音 ㄓㄨ ㄒㄩㄥ ㄊ一ㄢˇ ㄋ一ˋ
成语简拼 zxtn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诛:讨伐。讨伐凶暴、叛逆之人。



成语示例


诛凶殄逆,济人宁乱,必资刑杀,以清天下。(唐·陈子昂《请措刑科》)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陈子昂《请措刑科》:“圣人诛凶殄逆,济人宁乱,必资刑杀,以请天下。”


成语典故

见“诛暴讨逆”。殄,消灭。唐·陈子昂《请措刑科》:“圣人~,济人宁乱,必资刑杀,以请天下。”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把罪人杀死:害民者~。~灭。~锄。~戮。伏~。 责罚:~意(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讹定罪状)。口~笔伐。 责求:~求无已(一味索取,没有止境)。

不幸的,不吉祥的:吉~。~信。 庄稼收成不好:~年饥岁。 恶:~暴。~恶。~顽。~相(xiàng )。~神恶煞。 关于杀伤的:行(xíng )~。帮~。 厉害,过甚:雨~风狂。

尽,绝:~灭。~歼。暴~天物(任意糟蹋东西)。

方向相反,与“顺”相对:~流。~行。~风。~转(zhuǎn )(局势恶化)。莫~之交。 抵触,不顺从:忤~。忠言~耳。 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产。 迎接:~旅(旅店)。 预先:~料(预料)。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殄』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典切,塡上聲。 《說文》盡也。一曰絕也。 《書·舜典》朕墍讒說殄行。 《孔傳》言疾讒說,絕君子之行也。  又《畢命》商俗靡靡,餘風未殄。  又《周禮·地官·稻人》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 《註》殄,病也,絕也。  又與腆同。 《儀禮·燕禮》寡君有不腆之酒。 《鄭註》古文腆皆作殄。 《詩·邶風》籧篨不殄。 《箋》殄,當作腆。善也。正義曰:腆與殄,古今字之異,故《儀禮》註云腆古文字作殄,是也。  又《集韻》或作塡。 《詩·小雅》哀我塡寡。塡,徒典切。

『逆』

《唐韻》《正韻》宜戟切《集韻》《韻會》仡戟切,𠀤凝入聲。 《增韻》迕也,拂也,不順也。 《釋名》逆,遌也。不從其理,則逆遌不順也。 《書·大禹謨》從逆凶。 《註》言悖善從惡也。  又《太甲》有言逆于汝心。 《註》人以言拂逆也。  又《廣韻》亂也。 《禮·孔子燕居》勇而不中禮,謂之逆。 《前漢·武帝紀》大逆不道。  又《說文》迎也。 《周禮·春官·中春》龡豳詩以逆暑。 《書·呂𠛬》爾尚敬逆天命。 《春秋·桓八年》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  又《玉篇》度也,謂先事預度之也。 《論語》不逆詐。 《易·說卦》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又奏事上書曰逆。 《周禮·天官》宰夫掌敘羣吏之治,以待諸臣之復,萬民之逆。 《夏官·太僕》掌諸侯之復逆。 《註》復,謂奏事。逆,謂自下而上曰逆。  又受也。 《儀禮·聘禮》衆介皆逆命不辭。 《註》逆猶受也。 《周禮·天官·司書》以逆羣吏之徵令。 《註》逆受而鉤考之。  又河名。 《書·禹貢》同爲逆河,入于海。 《註》言九河合爲一,大河逆之而入海也。  又曲逆,地名。 《史記·𨻰平傳》封平爲曲逆侯。  又叶宜脚切,音虐。 《詩·魯頌》孔淑不逆,淮夷卒獲。獲叶音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