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伐凶暴、叛逆之人。诛:讨伐。
三国 蜀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治军》:“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讨伐凶恶叛逆的人。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亦作“诛凶殄逆”。殄:灭绝。唐.陈子昂《请措刑科》:“圣人诛凶殄逆,济人宁乱,必资刑杀,以清天下。”亦作“诛凶讨逆”。明.无名氏《精忠记.胜敌》:“身为上将,统领大军,奋武扬威,诛凶讨逆。” 并列 诛,讨伐。讨伐凶暴、叛逆的人。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褒义。多用于描写治国、惩恶方面。也作“诛凶讨逆”、“诛凶殄逆”。
把罪人杀死:害民者~。~灭。~锄。~戮。伏~。 责罚:~意(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讹定罪状)。口~笔伐。 责求:~求无已(一味索取,没有止境)。
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雷。~病。~动。~力。~涨。~发。风~。~风骤雨(亦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过分急躁的,容易冲击的:脾气~躁。~跳如雷。 凶恶残酷的:凶~。~虐。~君。~戾恣睢(残暴凶狠,任意胡为)。~政。横征~敛。 横蹋,损害:自~自弃。~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 鼓起来,突出:~起青筋。 徒手搏击:~虎冯(píng)河(喻有勇无谋)。 〔~露〕显露,如“~~无遗”。 姓。
同“曝1”。
方向相反,与“顺”相对:~流。~行。~风。~转(zhuǎn )(局势恶化)。莫~之交。 抵触,不顺从:忤~。忠言~耳。 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产。 迎接:~旅(旅店)。 预先:~料(预料)。
《唐韻》《集韻》《韻會》薄報切《正韻》蒲報切,𠀤音菢。 《說文》晞也。 《書·泰誓》敢行暴虐。 《傳》敢行酷暴,虐殺無辜。 又《禮·王制》田不以禮,曰暴天物。 《疏》是暴害天之所生之物。 又《周禮·秋官·禁暴氏疏》禁民不得相陵暴。 又《詩·邶風》終風且暴。 《傳》暴,疾也。 《疏》大風暴起也。 又《詩·鄭風》䄠裼暴虎。 《傳》空手以搏之。 又《荀子·富國篇》暴暴如丘山。 《註》暴暴,卒起之貌。 又《史記·項羽紀》何興之暴也。 《博雅》暴,猝也。 又《管子·乗馬篇》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 《又》十家而連,五連而暴。 又地名。 《左傳·文八年》公子遂會雒戎,盟于暴。 《註》暴,鄭地。 又姓。 《前漢·雋不疑傳》暴勝之爲直指使者。 又《廣韻》蒲木切《集韻》《韻會》《正韻》步木切,𠀤音僕。日乾也。俗作曝。 《小爾雅》暴,曬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㡛氏》晝暴諸日。 《孟子》一日暴之。 《荀子·富國篇》聲名足以暴炙之。 又《孟子》暴之於民,而民受之。 《朱註》暴,顯也。 又《後漢·竇融傳》皆近事暴著。 《註》暴,露也。 又《集韻》北角切,音剝。 《爾雅·釋詁》毗劉,暴樂也。 《疏》木枝葉稀疎不均爲暴樂。 又白各切,音泊。 又備沃切,音雹。義𠀤同。 又弼角切,音雹。藃暴,乾橈也。 又㿺或作暴,墳起也。 又《韻補》叶蒲故切。 《易林》仁政不暴,鳳皇來戊。四時順節,民安其處。藃字原从蒿从攵作。
『逆』《唐韻》《正韻》宜戟切《集韻》《韻會》仡戟切,𠀤凝入聲。 《增韻》迕也,拂也,不順也。 《釋名》逆,遌也。不從其理,則逆遌不順也。 《書·大禹謨》從逆凶。 《註》言悖善從惡也。 又《太甲》有言逆于汝心。 《註》人以言拂逆也。 又《廣韻》亂也。 《禮·孔子燕居》勇而不中禮,謂之逆。 《前漢·武帝紀》大逆不道。 又《說文》迎也。 《周禮·春官·中春》龡豳詩以逆暑。 《書·呂𠛬》爾尚敬逆天命。 《春秋·桓八年》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 又《玉篇》度也,謂先事預度之也。 《論語》不逆詐。 《易·說卦》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又奏事上書曰逆。 《周禮·天官》宰夫掌敘羣吏之治,以待諸臣之復,萬民之逆。 《夏官·太僕》掌諸侯之復逆。 《註》復,謂奏事。逆,謂自下而上曰逆。 又受也。 《儀禮·聘禮》衆介皆逆命不辭。 《註》逆猶受也。 《周禮·天官·司書》以逆羣吏之徵令。 《註》逆受而鉤考之。 又河名。 《書·禹貢》同爲逆河,入于海。 《註》言九河合爲一,大河逆之而入海也。 又曲逆,地名。 《史記·𨻰平傳》封平爲曲逆侯。 又叶宜脚切,音虐。 《詩·魯頌》孔淑不逆,淮夷卒獲。獲叶音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