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狼:两种凶残的野兽;当:正当;当道:横在路中间挡路。豺狼两种凶残的野兽横在道路中间。比喻残暴的人掌权得势或违法横行;也作“虎狼当路”。
汉 荀悦《汉纪 平帝纪》:“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当道:横在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汉.荀悦《汉纪.平帝纪》:“〔孙〕宝问其次,〔侯〕文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宝默然不应。”《三国志.魏书.杜袭传》:“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元.孛罗御史《一枝花.辞官》套曲:“尽燕雀喧檐聒耳,任豺狼当道磨牙,无官守无言责相牵挂。”梁启超《责任内阁释义》:“而今者豺狼当道,寒蝉俱噤。”亦作“豺狼当涂”。《晋书.熊远传》:“孝怀皇帝梓宫未反,豺狼当涂,人神同忿。”亦作“豺狼当路”。《后汉书.张纲传》:“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明.吾丘瑞《运甓记.广州运甓》:“豺狼当路,含沙沫吐乌,为功高见妒,勋重罹侮,播弃炎荒土。”亦作“豺狼塞路”。《北史.隋炀帝恭帝纪论》:“一人失德,四海土崩,群盗蜂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归。”亦作“豺狼横道”。《汉书.孙宝传》:“文曰:‘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 主谓 比喻坏人掌握国政。语本《汉书·孙宝传》:“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汉·荀悦《汉纪·平帝纪》:“~,安问狐狸!”张贤亮《小说中国》:“不是在昏君主政~的乱世,你休想有其它出路到达社会的制高点。”△贬义。描写时局险恶。→窃居要津 浮云蔽日 ?选贤与能。 也作“豺狼横道”、“豺狼当路”、“豺狼当涂”、“豺狼塞路”。
哺乳动物,贪食,残暴,常成群侵袭家畜。分布于中国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亦称“豺狗”):~狼。
哺乳动物,形状很像狗,性残忍而贪婪,昼伏夜出,能伤害人畜。毛皮可制衣褥:~狈。~奔豕突。~吞虎咽。~子野心(喻凶恶残暴的人的狂妄欲望和狠毒用心)。引~入室(喻引进坏人)。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传~。修~。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说,讲:~白。常言~。能说会~。 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线条:铅笔~儿。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量词:一~大河。两~门。上三~漆。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唐韻》士皆切《集韻》《韻會》《正韻》牀皆切,𠀤音儕《爾雅·釋獸》豺,狗足。 《疏》豺,貪殘之獸。 《說文》狼屬。 《急就篇·顏師古註》豺,深毛而狗足。 《正字通》豺,長尾,白頰,色黃。陸佃云俗云:瘦如豺。豺,柴也。豺體細瘦,故謂之豺棘。 《詩·小雅》投𢌿豺虎。 《疏》豺虎食人。 《禮·月令》季秋之月,豺乃祭獸。 《干祿字書》與犲通。
『狼』《唐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𠀤音郞。 《說文》似犬,銳頭白頰,高前廣後。从犬,良聲。 《埤雅》狼大如狗,靑色,作聲諸竅皆沸,善逐獸。里語曰:狼卜食。狼將遠逐食,必先倒立以卜所向,故獵師遇狼輒喜。狼之所嚮,獸之所在也,其靈智如此。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 《爾雅·釋獸》狼,牡貛,牝狼。 《註》牡名貛,牝名狼,辨狼之種類也。 《詩·齊風》竝驅從兩狼兮。 《周禮·天官·獸人》冬獻狼。 《註》狼膏聚,聚則溫。 又狼藉。 《孟子》樂歲粒米狼戾。 《註》狼戾,猶狼藉也。 又《周禮·秋官》條狼氏。 《註》條,當爲滌器之滌。狼狼扈道上。 《疏》狼狼扈道上者,謂不蠲之物在道,猶今言狼藉也。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東有大星曰狼。狼角變色,多盜賊。 又《律書》西至於狼。狼者,言萬物可度量。斷萬物故曰狼。 又《杜篤·論都賦》寥狼邛莋。 《註》寥狼,猶擥擾也。 又地名。 《左傳·文九年》楚子師於狼淵,以伐鄭。 《史記·秦本紀》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 又白狼縣,屬右北平郡。臯狼縣,屬西河郡。皆見《前漢·地理志》。 又《後漢·明帝紀》西南夷白狼動黏諸種,前後慕義貢獻。 又草名。 《爾雅·釋草》孟狼尾。 《註》似茅,今人亦以覆屋。 又姓。 《左傳·文二年》狼瞫取戈以斬囚。 又《集韻》里黨切。音朗。狼犺,獸名。似猴。 又郁狼,漢侯國。 《韋昭曰》屬魯。狼音盧黨反。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集韻》《韻會》𠀤郞宕切,音浪。博狼,地名。在陽武。 《前漢·張良傳》秦皇帝東遊,至博狼沙中《註》師古曰:狼音浪。◎按史記本作浪。
『道』《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𠀤陶上聲。 《說文》所行道也。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 《詩·小雅》周道如砥。 《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 《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 《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又順也。 《書·禹貢》九河旣道。 《註》順其道也。 又國名。 《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 《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又當道,草名。 《博雅》當道,馬舄也。 又《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𠀤陶去聲。 《正韻》言也。 《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又由也。 《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 《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又治也。與導同。 《論語》道千乗之國。 《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又引也。 《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又從也。 《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 《山海經》風道北來。 《註》道,從也。 又《字彙補》動五切,音覩。 《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又叶徒厚切,頭上聲。 《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集韻》道古作𡬹。註見辵部九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