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奔赴;旧附快走。鹜:鸭子。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急着赶去。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
趋:奔赴,归附。鹜: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多含贬义。《孽海花》二七回:“白云观就是他纳贿的机关,高道士就是他作恶的心腹,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梁启超《整理滥发纸币与公债》:“西人称公债,谓之有价证券,惟其有价,故人民趋之若鹜。” 谓补 趋,赴向,归附。鹜,鸭子。像鸭子一样纷纷赶过去 比喻众人都一窝蜂地去从事某事。清·袁枚《随园诗话》卷11:“毕尚书弘奖风流,一时学士文人~。”△贬义。常用来讽刺世俗中人盲目地、争先恐后地去争名夺利。也作“趋利若鹜”。 【旧义】 像野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众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东西。含贬义。 【新义】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做某事或追逐某种时尚之类,感情色彩转为中性。 【例】 ① 时尚所以是时尚,恰恰在于人们的趋之若鹜,这样也就多了些滥俗感,少了些个性和创意。(新华文摘2005.11期 王蒙《为优雅的汉语而沉醉》) ② 不少人认为,内地学生对香港高校趋之若鹜,正改变着国内考生的传统观念。(人民日报2006.7.13袁新文《“港校热”竞争带来活力》) ③ 广东人爱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晚报文萃2007.24期 汪曾祺《五味》) ④ “三国杀”让年轻白领趋之若鹜(新民周刊2010.1期标题) ⑤ 重庆女体写真走俏 时尚女对此趋之若鹜(重庆晚报2010.2.2标题) ⑥ 那些琳琅满目的精品配饰和运动产品,让所有热爱奔驰的人们纷纷趋之若鹜。(新民网2011.4.25《奔驰车展精品展台打造时尚 车迷趋之若鹜》) ⑦ 其实,依我的愚见,所有说法都比不上“洗练”二字——洗练青岛,青岛洗练。此语一出,绝对胜出。至少还没听说中国其他哪个城市如此表达。若是这么说给日本人,日本人保准心领神会趋之若鹜。是的,作为一种美学风格,日本人特别看重“洗练”。……大体是最高评价。(东方早报2011.7.6林少华《洗练: 被遗忘的美》) ⑧ 此外,一些中小国家也都趋之若鹜地纷纷购买或自建各种航母。(新闻晚报2011.7.28《航母问世100年后 中国有了首艘航母》) ⑨ 不仅现场4万球迷对皇马趋之若鹜,恒大队中也有球员加入了追星的行列,索要起皇马球星的签名来。(搜狐体育2011.8.4《广州恒大球员也追星》) ⑩ 连日来,我市天气异常闷热,人们趋之若鹜奔向泳池。有医学专家提醒,盛夏游泳有利防暑降温,但要注意把握时间节点。(中山日报2011.8.8《盛夏游泳 最好避开正午》) 【辨说】 “趋之若鹜”新旧义的变化在感情色彩。近年来的许多用例,多呈中性色彩,贬义色彩似渐趋淡化。 “趋之若鹜”的源头是《史记·货殖列传》:“走死地如鹜者,其实皆为财用耳。”源头的用例含贬义。明清时形成四字格成语后,其用例也多含贬义,如清·李渔《与赵声伯文学》:“蝇头之利几何,而此辈趋之若鹜。”虽也时有中性的用例,如《明史·萧如薰传》:“如薰亦能诗,士趋之若鹜,宾客常满。”但总体上还是倾向贬义的。解放之后至“文革”前后,则几乎全是贬义用例。新时期以来,非贬义的中性用法开始逐渐增多。此类原先贬义成语感情色彩的微妙变化,或许与时代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关系。“趋之若鹜”中性化之后,扩大了使用范围,现在不再是单一的贬义用法了。 【结构分析】 动词性述补结构。
快走:~走。~进。~前。~奉。~翔(快走像鸟展翅飞翔)。~炎附势(奔走于权贵,依附有权势的人)。~之若鹜(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争着去,含贬义)。 归向,情势向着某方面发展:~向。~势。大势所~。 鹅或蛇伸头咬人。 追求,追逐:~时(追求时髦)。~利。~光性。
古同“促”,催促;急速。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约计:~干(gān )。~许。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顺从:“曾孙是~。”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般若〕见“般3”。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若』《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𠀤音弱。 《說文》若,擇菜也。 又《玉篇》杜若,香草。 《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 《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 又順也。 《書·堯典》欽若昊天。 《傳》敬順也。 《詩·小雅》曾孫是若。 又汝也。 《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 《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又如也。 《書·盤庚》若網在綱。 又乃也。 《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又語辭。 《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 《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又《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爲復子若孫。 《註》若者,豫及之辭也。 又若若,垂貌。 《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 又《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 《註》若,海神。 又歲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又若木。 《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 《楚辭·天問》若華何光。 《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又水名。 《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 又姓。 《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 又《廣韻》人者切,音惹。乾草也。 又般若,梵語謂智慧也。 《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又《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 《柳宗元文》蘭若眞公。 《註》官賜額者爲寺,私造者爲招提、蘭若。 又人賒切,音婼。蜀地名。 《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 《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𤰞相若,强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爲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爲汝者。《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漢書》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