蹑屩担簦


   同“蹑蹻檐簦”。指身分、地位低下。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niè juàn dān dēng
成语注音 ㄋ一ㄝˋ ㄐㄨㄢˋ ㄉㄢ ㄉㄥ
成语简拼 njdd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躡屩擔簦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同“蹑蹻檐簦”。指身分、地位低下。



成语示例


而向且未即前者,自分蹑屩担簦之贱,渎及左右。清·谈迁《北游录·纪文·上太仆曹秋壑书》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宋濂《太上清正一万寿宫住持提点张公碑铭序》:“公皆蹑屩担簦,往拜其坐下。”


成语典故

同“蹑蹻檐簦”。明 宋濂《太上清正一万寿宫住持提点张公碑铭序》:“公皆蹑屩担簦,往拜其坐下。”亦指身分、地位低下。清 谈迁《北游录.纪文.上太仆曹秋壑书》:“而向且未即前者,自分蹑屩担簦之贱,渎及左右。” 并列 蹑,踩,踏。屩,草鞋。簦,一种有柄的笠,类似后世的雨伞。穿着草鞋,身背长柄笠。指长途跋涉。《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说赵孝成王。”△古代形容远行劳苦的用语。也作“担簦蹑屩”。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踩,踏:“张良、陈平~汉王足”。~足。 追踪,跟随,轻步行走的样子:追~。~踪。~手~脚。

草鞋:“蹑~而见之。” 姓。

同“掸”。

古代有柄的笠,像现在的雨伞。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蹑』

《字彙補》俗躡字,見《四史纂要》。 《廣韻》《正韻》尼輒切《集韻》《韻會》昵輒切,𠀤音聶。 《說文》蹈也。 《揚子·方言》躡,登也。 《釋名》躡,攝也。登其上使攝服也。 《博雅》履也。  又急也。 《史記·秦始皇紀》躡足行伍之閒。

『屩』

《廣韻》《集韻》居勺切《韻會》訖約切,𠀤音腳。 《說文》履也。从履省,喬聲。 《廣韻》草履也。 《增韻》木曰屐,麻曰屩。 《史記·范睢傳》虞卿躡屩擔簦,一見趙王,拜爲上卿。  又《正字通》居六切,音菊。 《莊子音義》屩以籍鞋下也。  又《集韻》通作蹻。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離疏釋蹻。 《集韻》或作繑。亦作鞽、屫。

『担』

《唐韻》多旱切《集韻》黨旱切,𠀤音亶。與笡同。 《玉篇》拂也。 《博雅》擊也。  又《集韻》丘傑切,音朅。與揭通。舉也。 《楚辭·遠遊》意恣睢以担撟。 《朱子註》担撟,軒舉也。 《唐韻》《集韻》《韻會》都甘切《正韻》都藍切,𠀤膽平聲。與儋同。背曰負,肩曰擔。 《釋名》擔,任也,任力所勝也。 《易·繫辭負且乗疏》負者,擔負於物也。 《戰國策》蘇秦嬴縢履蹻,負書擔囊。  又左擔,地名。 《任豫益州記》隂平縣北有左擔道,於成都爲西,自北來者,擔在左肩,不得度右肩也。  又武擔,山名。在成都西北。 《蜀志·先主傳註》蜀王妻物故,發卒擔土於成都郭中葬,高七丈,號曰武擔也。  又去聲。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濫切。謂所負也。 《左傳·莊二十二年》弛于負擔。 《註》丁暫反。  又《集韻》時豔切,音贍。假也。 《禮·喪服四制》杖者,何也,爵也。或曰擔主。 《儀禮·喪服》無爵而杖者何,擔主也。 《註》假之以杖,尊其爲主也。  又以贍切,音豔。義同。

『簦』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騰切,音登。 《說文》笠蓋也。 《史記·平原君傳》虞卿躡蹻擔簦,說趙孝成王。 《註》簦,長柄笠。 《急就篇註》簦、笠,皆所以禦雨。大而有把,手執以行,謂之簦。小而無把,首戴以行,謂之笠。 《古逸詩·越謠歌》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爲君下。  又《篇海》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