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死沟壑


   谓弃尸于山沟水渠。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uǎn sǐ gōu hè
成语注音 ㄓㄨㄢˇ ㄙˇ ㄍㄡ ㄏㄜˋ
成语简拼 zsgh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轉死溝壑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谓弃尸于山沟水渠。



成语示例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16回:“陛下为民父母,奈何损民稼穑,令他转死沟壑呢!”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国相会稽骆俊素有威恩,是时王侯无复租禄,而数见虏夺,或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而陈独富强,邻郡人多归之,有众十馀万。”


成语典故

谓辗转死于山沟水渠中。《孟子.公孙丑下》:“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晋书.皇甫谧传》:“先生年迈齿变,饥寒不赡,转死沟壑,其谁知乎?”宋.司马光《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当是之时,民之羸者不转死沟壑,壮者不聚为盗贼,将何之矣。”亦作“转死沟渠”。南朝梁.沈约《为梁武帝除东昏制令》:“徵发闾左,以充缮筑,流离寒暑,继以疫厉,转死沟渠,曾莫收恤。” 述补 人死后尸体被弃于山沟水渠间。语出《墨子·兼爱下》:“然即敢问:今岁有疠疫,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既已众矣。”宋·司马光《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当是之时,民之羸者不~,壮者不聚为盗贼,将何之矣?”△贬义。多用于描写逢灾祸死人众多或暴尸荒野的情状。也作“转死沟渠”。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亡。~讯。~刑。~囚。~棋。~地。生离~别。~有余辜。 不顾生命:~志(牺牲生命的决心)。~士(敢死的武士)。~战。 固执,坚持到底:~心塌地。~卖力气。 无知觉:睡得~。 不活动,不灵活:~结。~理。~板。 不通达:~胡同。~路一条。 过时,失去作用:~文字。 极,甚:乐~人。

流水道:水~。山~。~渠。[沟通]使两方通达:~文化。 像沟的东西:车~。瓦~。交通~。

坑谷,深沟:沟~。丘~。千沟万~。以邻为~(喻把灾祸推给别人)。欲~难填。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死』

《廣韻》息姊切《集韻》《韻會》《正韻》想姊切,𠀤斯上聲。 《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氣窮也。 《釋名》死者,澌也,若冰釋澌然盡也。 《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 《關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氣聚散耳。 《禮·曲禮》庶人曰死。 《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又《周禮·天官·疾醫註》少曰死,老曰終。  又《山海經》有不死國,在南海大荒中。 《郭璞贊》赤泉駐年,神木養命。稟此遐齡,悠悠無竟。  又圓丘山有不死樹。 《郭璞贊》萬物暫見,人生如寄。不死之樹,壽蔽天地。  又《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閒,有不死山。  又《劉孟會云》祖州海島產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  又姓。自、死、獨、膊,代北四姓也。見《氏族略》。  又叶息利切,音四。 《宋玉·九辯》願徼𡴘而有待兮,泊莽莽與埜艸同死。叶上至。 《說文》从人作𣦸。  又𣦹,同。

『沟』

《篇韻》古侯切,音勾。水聲。 《唐韻》古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侯切,𠀤音鉤。 《說文》水瀆,廣四尺,深四尺。 《釋名》田閒之水曰溝。溝,搆也。縱橫相交搆也。 《周禮·地官》遂人十夫有溝。  又《爾雅·釋水》水註谷曰溝。  又溝池,城塹也。 《禮·禮運》城郭溝池以爲固。  又汗溝,馬中脊也。 《齊民要術》相馬法,汗溝欲其深。  又《集韻》古項切,音講。與港同。水分流也。詳港字註。  又《韻補》叶斤於切,音居。 《焦氏·易林》馬驚破車,王孫墜溝,身死魂去,離其室廬。

『壑』

《廣韻》呵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𠀤音𦞦。溝也,坑也,谷也,虛也。 《詩·大雅》實墉實壑。 《張衡·西京賦》谿壑錯繆而盤紆。  又海曰大壑,一曰巨壑。 《莊子·天地篇》大壑之爲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  又《山海經》有壑山。 《又》西海流沙中有國,名壑市。  又《集韻》黃郭切,音穫。郝格切,音赫。義𠀤同。 俗作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