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暖的皮袍,宽松的腰带。形容从容闲适。
《晋书 羊祜传》:“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
裘:皮衣服。缓:宽松。穿着轻松柔软的皮衣,系着宽松的带子。形容态度闲适从容。典出晋羊祜之事迹。羊祜(221-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司马师妻弟。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屯田储粮,做伐吴准备。屡请出兵,未能实现,临死时,推荐杜预接替自己。羊祜屯兵荆州之时,垦荒地,设学校,安抚远近,甚得江汉之地民心。并和东吴以信义各保边界。羊祜在军中也过得轻松舒适,常常穿着轻暖的皮衣,系着宽松的衣带,寝帐周围,只有十几个侍卫,并时常出去游猎而不处理政务。 【出典】: 《晋书》卷34《羊祜传》1015页:“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 【例句】: 宋·孔平仲《续世说·雅量》:“唐庄宗为晋王时,张彦作乱,王斩张彦及其党七人,余无所问。明日,王缓带轻裘而进,令张彦之卒擐甲执兵翼马而从。”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12回:“乐和选十个彪形大汉,各带弓刀;自己轻裘缓带,骑着白马,到城门边,果然大开,昂然而入。” 并列 身穿轻而暖的皮衣,腰系宽松的大带子。形容从容闲适的神态。《晋书·羊祜传》:“祜在军常~,身不被甲。”△褒义。旧时多用来形容贵族阶层的潇洒风度。也作“轻裘大带”、“缓带轻裘”。 【典源】 《晋书·羊祜传》:“ (羊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 【今译】 晋代羊祜(字叔子) 都督荆州诸军事,为征南大将军,统率重兵。但他在军中常常不穿甲胄,只穿轻暖的皮衣,系宽松的带子,侍卫不过十几人。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将领风度闲适,雍容倜傥。 【典形】 缓带、缓带将军、缓带轻裘、轻裘、轻裘缓带、羊祜风流、风流羊叔子、叔子风流。 【示例】 〔缓带〕 宋·苏轼《送蒋颖叔帅熙河》:“苟无深入计,缓带我亦可。” 〔缓带将军〕 清·诸可宝《莺啼序·丁卯舟次纪感》:“刚看到,大旗红日,万骑千乘,缓带将军,列侯开府。” 〔缓带轻裘〕 宋·朱熹《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感事》:“缓带轻裘成昨梦,遗风余烈到如今。” 〔轻裘〕 宋·宋祁《真定述事》:“四十年来民缓带,使君何事不轻裘?” 〔轻裘缓带〕 宋·王安石《次韵酬子玉同年》:“塞垣高垒深沟地,幕府轻裘缓带时。”
分量小,与“重(zhòng )”相对:~重。~型。~便(biàn )。~于鸿毛。~尘栖弱草(喻人生渺小短暂)。 程度浅,数量少:年~。工作~。 用力小:~放。~声。~闲。~描淡写。 负载少,装备简省:~装。~骑。~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认为容易,不以为重要:~视。~蔑。~生。 随便,不庄重:~率(shuài)。~佻。~浮。
皮衣:狐~。集腋成~。 姓。
慢,与“急”相对:~步。~行(xíng )。~慢。迟~。 延迟:~刑。~办。~役。~征。刻不容~。 放松,松弛:~和。~冲。~解(jiě)。和~。 苏醒,恢复:~气。~醒。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 《玉篇》皮衣也。 《詩·小雅》舟人之子,熊羆是裘。 《又》彼都人士,狐裘黃黃。 《周禮·天官·司裘》掌爲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中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 《中論》救寒莫如重裘。 又披裘公,人名。 《高士傳》披裘公曰:五月被裘負薪,豈取金者哉。 又菟裘,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註》在梁父縣南。 又裘氏,亭名。 《水經注》沙水又東南逕裘氏鄕裘氏亭西。 又姓。 《通志·氏族略》裘氏,衞大夫食采于裘,因氏焉。 又《集韻》渠竹切,音鞠。義同。 又《韻補》渠之切,叶音其。 《詩·豳風》取彼狐狸,爲公子裘。 《說文》作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