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于眉睫


   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急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pò yú méi jié
成语注音 ㄆㄛˋ ㄩˊ ㄇㄟˊ ㄐ一ㄝˊ
成语简拼 pymj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迫於眉睫
成语英文 stare somebody in the face
成语俄文 на носу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急迫。



成语示例


鲁彦《西安印象》:“于是当今国难日急,版图变色,亡国灭种之祸迫于眉睫之时,国民政府派大员西上致祭了。”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梁启超《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第五章:“于新法典编纂之必要迫于眉睫。”


成语典故

睫:眼毛。比喻事情已到了十分紧急的关头。《庄子.庚桑楚》:“老子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梁启超《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五:“《晋书.刑法志》评之曰:‘……律文烦广,事比众多。’诚切中其弊也,于新法典编之必要迫于眉睫。” 述补 迫,接近。逼近眉睫之前。形容事情紧急。语本《列子·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来眉睫之内,来于我者,我必知之。”梁启超《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5章:“于新法典编纂之必要~。”△多用于表现事情急迫方面。 →燃眉之急 ?慢条斯理。也作“迫在眉睫”、“近在眉睫”。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用强力压制,硬逼:逼~。~害。压~。强~。胁~。~降(jiàng )。~降(xiáng )。~不得已。 接近:~近。~冬。 急促:急~。~切。~不及待。 狭窄:地势局~。

〔~击炮〕一种火炮。

介词(➊在,如“生~北京”;➋到,如“荣誉归~老师”;➌对,如“勤~学习”;➍向,如“出~自愿”;➎给,如“问道~盲”;➏自,从,如“取之~民”;➐表比较,如“重~泰山”;➑表被动,如“限~水平”)。 后缀(➊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➋在动词后,如“属~未来)。 姓。

眼上额下的毛:~毛。~宇(两眉上面的地方)。~心。~目。~寿(长寿)。~睫。扬~吐气。 书页上端的空白:书~。~批。

眼睑边缘的细毛:~毛。目不交~。迫在眉~。 眨眼:“矢来注眸子而眶不~。”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迫』

《廣韻》博白切《集韻》《韻會》《正韻》博陌切,𠀤音百。 《玉篇》逼迫也。 《廣韻》急也。 《楚辭·哀時命》衆比周以肩迫兮。 《前漢·武帝紀》外迫公事。  又《增韻》窘也。 《楚辭·遠遊》悲時俗之迫阨兮。 《後漢·朱暉傳》惶迫伏地,莫敢動。  又《集韻》通作柏。 《前漢·張耳傳》柏人迫于人也。 《武帝·瓠子歌》魚沸鬰兮柏冬日。  又叶璧亦切,音必。 《馬融·長笛賦》危殆險巇之所迫也,衆哀集悲之所積也。  又叶卜各切,音博。 《崔瑗·草書勢》草書之法,蓋又𥳑略。應時諭指,用于卒迫。

『于』

《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𠀤音迂。 《爾雅·釋詁》于,曰也。  又往也。 《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 《詩·小雅》王于出征。  又《儀禮·士冠禮》宜之于假。 《註》于,猶爲也。宜之見爲大矣。  又《聘禮》賄在聘于賄。 《註》于讀曰爲。言當視賓之禮,而爲之財也。  又《司馬相如·長門賦敘》因于解悲愁之辭。  又未定之辭。 《公羊傳·僖二十八年》歸于者何。歸于者,罪未定也。  又行貌。 《韓愈·上宰相書》于于焉而來矣。  又于于,自足貌。 《莊子·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  又鐘兩口之閒曰于。 《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鐘,兩欒謂之銑,銑閒謂之于。  又《前漢·元后傳》衣絳緣諸于。 《註》大掖衣也。  又《唐書·元德秀傳》明皇命三百里內刺史縣令,以聲樂集,德秀惟樂工十人,聮袂歌于蔿于。  又草名。 《爾雅·釋草》茜,蔓于。 《註》生水中。一名軒于。 《司馬相如·子虛賦》菴閭軒于。  又木名。 《爾雅·釋木》棧木,于木。 《註》僵木也。江東呼木觡。  又淳于,縣名。今密州安丘縣,古淳于國。  又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後,以國爲氏,後因去邑爲于。  又淳于,宣于,鮮于,多于,𨷖于,皆複姓。  又三氏姓。勿忸于,阿伏于,見《魏書·官氏志》。  又助語辭。 《詩·召南》于沼于沚。 《朱傳》于,於也。 《周易》《毛詩》於皆作于。于於古通用。  又《集韻》邕俱切,音紆。廣大貌。 《禮·檀弓》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弔含。有司曰:諸侯之來辱敝邑者,易則易,于則于,易于雜者,未之有也。  又《文王世子》仲尼曰: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與迂通。  又《正韻》休居切,與吁通。歎辭。 《詩·周南》于嗟麟兮。 《唐韻》哀都切《集韻》《韻會》《正韻》汪胡切,𠀤同烏。 《韻會》隷變作於。古文本象烏形,今但以爲歎辭及語辭字,遂無以爲鴉烏字者矣。  又《爾雅·釋詁註》於乎皆語之韻絕。 《疏》歎辭也。 《書·堯典》僉曰:於,鯀哉。 《詩·周頌》於穆淸廟。  又《周頌》於乎不顯。○按或作嗚烏,音義皆同。  又《廣韻》央居切《集韻》《韻會》《正韻》衣虛切,𠀤音淤。語辭也。 《博雅》於,于也。○按《說文》于訓於也,蓋于於古通用。凡經典語辭皆作于。  又《廣韻》居也。 《韓愈·示兒詩》前榮饌賓親,冠昏之所於。 《朱子·考異》所,或作依。○按所於作依於,則是依之以居也。孔融書,舉杯相於。曹植樂府,心相於。杜甫詩:良友幸相於。卽相依以居之意。  又《揚子·太𤣥經》白舌於於。 《註》多難貌。  又《廣韻》代也。 《集韻》往也。  又地名。 《戰國策》商於之地六百里。  又姓。 《姓氏急就篇》黃帝臣於則造履。 《前漢·功臣表》涉安侯於單。

『眉』

《唐韻》武悲切《集韻》《韻會》𥄐悲切,𠀤音麋。 《說文》目上毛也。 《釋名》媚也。有嫵媚也。 《春秋·元命包》天有攝提,人有兩眉,爲人表𠋫,陽立于二,故眉長二寸。 《註》攝提二星頗曲,人眉似之。  又《揚子·方言》東齊謂老曰眉。 《郭璞註》言秀眉也。 《詩·豳風》爲此春酒,以介眉壽。 《註》豪眉也。  又渠眉,玉飾之溝瑑也。 《周禮·春官·典瑞》駔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  又井邊地曰眉。 《前漢·游俠傳》揚雄酒箴曰:觀瓶之居,居井之眉。 《註》若人目上之有眉也。  又姓。宋眉壽,明眉旭。  又《韻會》通作麋。 《大戴禮·主言篇》孔子愀然揚麋。 《荀子·非相篇》伊尹之狀,面無須麋。  又通作嵋。峨嵋山,在蜀嘉定府峨眉縣南百里,兩山相對如蛾眉。  又州名。魏置眉州,因峨眉山爲名。○按《說文》本作睂,从目,象睂之形。上象額理也。徐曰:仌,頟理也。指事。隸作眉,《字彙補》又作𥅕𥇮,非。

『睫』

《唐韻》子葉切《集韻》卽涉切,𠀤音接。同䀹。 《說文》目旁毛也。 《釋名》揷接也。揷於眼眶而相接也。 《禮·內則》豕望視而交睫腥。 《註》目睫毛交也。 《莊子·庚桑楚》向吾見若眉睫之閒,吾因以得女矣。 《皇極經世》走之類,上睫接下。飛之類,下睫接上。類使之然也。  又《集韻》七接切,音妾。義同。  又書涉切,音攝。目動貌。與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