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过;枳:枸橘。指橘树过了淮河就变成了枳树。比喻事物的状况随环境而改变。
《晏子春秋·杂下》:“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逾:越过。淮:淮河。枳:落叶灌木,果球形,味酸苦。橘树过了淮河就变成了枳树。比喻事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语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偏正 枳,也叫枸橘,味酸苦。谓橘过了淮河就变成了枳。《礼记·考工记序》:“橘逾淮而北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用于比喻事物的性质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橘化为枳 逾淮之橘
越过,超过:~期。~常(超过寻常)。~分(fèn )(过分)。~越。~恒(超过寻常)。 更加:~甚。
〔~河〕水名,源于中国河南省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两省入洪泽湖。简称“淮”,如“~北”。“~南”。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多刺,果实黄绿色,味酸不可食,可入药(亦称“枸橘”):~实(中药称“枳”、“构橼”等的近成熟的果实)。~壳(中药称“枳”、“枸橼”等的成熟的果实)。
《唐韻》羊朱切《集韻》《韻會》容朱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俞。 《玉篇》越也,遠也,進也。 《書·禹貢》逾于洛。 又《秦誓》日月逾邁。 《正韻》或作踰、隃。
『淮』《唐韻》戸乖切《集韻》《韻會》乎乖切,𠀤音懷。水名。 《說文》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 《風俗通·山澤篇》淮,均也。均其務也。 《春秋·說題辭》淮者,均其勢也。 《釋名》淮,圍也。圍繞揚州分界,東至於海也。 《周禮·夏官·職方氏》靑州,其川淮泗。 《書·禹貢》導淮自桐柏。 又水出漢中。 《前漢·地理志》漢中郡房陵縣淮山,淮水所出。 又淮安,郡名。 《廣輿記》秦屬九江郡,曰淮隂。漢曰臨淮,晉曰山陽,隋唐曰楚州,宋曰淮安。 又《韻補》叶胡隈切,音回。 《左傳·昭十二年》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爲諸侯師。一說淮讀爲濰叶韻。 又叶虛欺切,音熙。 《顏延之詩》惜無爵雉化,何用充江淮。去國還故里,迷門樹蓬藜。
『枳』《唐韻》《廣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諸氏切,音紙。木名。枳也。 《說文》木似橘。 《徐曰》卽藥家枳殼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橘踰淮而北爲枳。 又木高多刺,可爲籬落。 《張衡·西京賦》楷枳落突棘藩。 又《博雅》枳,股也。 又《小爾雅》枳,害也。 《孔叢子·𠛬論》率過以小罪謂之枳。 又與軹通。地名。一在巴郡,一在魏地。 又《集韻》頸爾切《韻會》居紙切,𠀤音𣲵。義同。 又《集韻》舉綺切《韻會》居矣切,𠀤音已。枳椇。 又一名白石李。 又《集韻》章移切,音支。 《爾雅·釋蟲》枳首蛇,歧蛇也。 又翹移切,音岐。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