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心镂骨


   形容感受极深,永记不忘。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íng xīn lòu gǔ
成语注音 ㄇ一ㄥˊ ㄒ一ㄣ ㄌㄡˋ ㄍㄨˇ
成语简拼 mxlg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銘心鏤骨
成语英文 be engraved on somebody's heart and bones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感受极深,永记不忘。



反义词



成语示例


铭心镂骨,无报上天。(唐 柳宗元《谢除柳州刺史表》)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柳宗元《谢除柳州刺史表》:“铭心镂骨,无报上天。”


成语典故

形容感念甚深,永记不忘。唐柳宗元《谢除柳州刺史表》:“铭心镂骨,无报上天。”《人民文学》1979年第9期:“革命作家出自铭心镂骨的仇恨,塑造生死搏斗的灵魂。”亦作“铭心刻骨”。《水浒传》第九七回:“真是铭心刻骨,誓死图报!”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生降死不降”》:“这志愿,便到现在也铭心刻骨。” 见“铭心刻骨”。元·高明《琵琶记·乞丐寻夫》:“谢得公公训诲,奴家~,不敢有忘。”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刻。~文。~志。墓志~。座右~。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永志不忘:~记。~心。~骨。~诸肺腑(喻永记)。 中国古代用于铭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种文体,如《文心雕龙》有《铭箴》篇。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雕刻:~花。~刻。~空。~骨铭心(喻感激或牢记不忘)。~月裁云(喻巧夺天工的制作)。~尘吹影(喻徒劳)。 可供刻镂用的刚坚的铁。 古同“漏”,孔穴。

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头。~骼(全身骨头的总称)。~节。~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干(gàn)。 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扇~。 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 指人的品质、气概:侠~。~气。

〔~朵儿(duor )〕尚未开放的花朵。 〔~碌〕滚动(“碌”读轻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心』

《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 《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 《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 《玉篇》《廣韻》𠀤訓火藏。  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  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  又本也。 《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 《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 《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 《註》得氣之本也。 《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  又中也。心在身之中。 《詩序》情動于中。 《正義曰》中謂中心。凡言中央曰心。 《禮·少儀》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 《註》不提心,謂不絕中央也。 《古歌》日出當心,謂日中也。 《邵雍淸夜吟》月到天心處,言月當天中也。  又東方五度,宿名。 《史記·天官書》心爲明堂。  又《禮·明堂位》夏后氏祭心。 《註》氣主盛也。  又《月令》季夏祭先心。 《註》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則心爲尊也。  又去聲。 《吳棫·韻補》息吝切。 《外紀》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爲心。下心字去聲。  又叶思眞切,音新。 《前漢·安世房中歌》我定歷數,人告其心。敕身齊戒,施敎申申。  又叶先容切,音松。 《詩·大雅》吉甫作頌,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前漢·禮樂志》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  又叶思征切,音騂。 《揚子·太𤣥經》勤于心否貞。  又叶桑鳩切,音修。 《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簫叶疏鳩切。  又叶思敬切,音性。 《王微觀海詩》善卽誰爲御,我來無別心。聊復寓兹興,兹興將何詠。 《說文》長箋》借華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蘊同文諸書,各以意闡古文,與今文稍遠,槪不泛引。 《類篇》偏旁作忄。亦作㣺。◎按《字彙》《正字通》心俱音辛,誤。辛在眞韻,齊齒音也。心在侵韻,閉口音也。如心字去聲,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蓋信字爲眞韻內辛字之去聲,乃齊齒音也。若侵韻內心字之去聲,乃閉口音,有音而無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類是也。蓋齊齒之辛,商之商也,閉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無別。

『骨』

《唐韻》《韻會》古忽切《集韻》吉忽切,𠀤音汨。 《說文》肉之覈也。 《釋名》骨,滑也。骨堅而滑也。 《靈樞經》腎主骨,張筋化髓榦,以立身。 《周禮·天官·疾醫》以酸養骨。 《註》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 《疏》謂似人之骨立肉中者。 《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淸而散。屬地,濁而聚。  又牲骨。 《禮·祭統》凡爲俎者,以骨爲主。 《儀禮·鄕射禮註》以骨名肉,骨貴也。  又姓。 《隋書·骨儀傳》骨儀,京兆長安人。  又《唐書·東夷傳》新羅,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別。  又苦骨,苦參別名。  又多骨,白荳𦸅別名。見《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