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吁短叹


   吁:叹气。长声、短声不住地叹气。多为人心情烦闷、郁结不舒的表现。也作“短叹长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áng xū duǎn tàn
成语注音 ㄔㄤˊ ㄒㄨ ㄉㄨㄢˇ ㄊㄢˋ
成语正音 “吁”,不能读作“yù”。
成语简拼 cxdt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長吁短嘆
成语英文 moan and groan(sighs and groans)
成语法文 ne cesser de gémir et de soupirer(lamentations sans fin)
成语日文 青息吐息(あおいきといき),しきりにため息をつく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吁:叹气。长声、短声不住地叹气。多为人心情烦闷、郁结不舒的表现。也作“短叹长吁”。




成语示例


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 ,五千遍捣枕槌床。(元 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二折)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捶床。”


成语典故

吁:叹息。长一声短一声不住地叹气。形容人在忧愁苦闷中的一种情态。元.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二折:“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槌床。”《官场现形记》三九回:“瞿耐庵望子心切,每逢提起没有儿子的话,总是长吁短叹。”巴金《春》八:“她近来常常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的,有时候还从梦里哭醒转来。”亦作“短叹长吁”。元.吴弘道《梧叶儿》曲:“风才定,雨乍晴,绣针停,短叹长吁几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陈秀才一肚皮的鸟气,没处出豁,捶台拍凳,短叹长吁。” 并列 长一声短一声地不断唉声叹气。形容精神沮丧。高建群《白房子争议地区源流考》:“没有人听他的话,大家都在~。那位莫斯科来的士官生,甚至唱起了下流的民歌。他对这位士官生从来就没有产生过好感。”※吁,不读作yù。△贬义。多用于描写人发愁为难的情态。→唉声叹气 没精打采 灰心丧气 ?兴高采烈。也作“长嘘短气”、“长吁短气”。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叹息:长~短叹。 叹词,表示惊疑:~,是何言欤?

为某种要求而呼喊:呼~。~天(呼天诉苦)。

长度小,与“长(cháng )”相对:~期。~暂。~促。~途。~命。~讯。~浅。~兵相接。~小精悍。 缺少,欠:~少。~缺。 缺点:~处。护~。取长补~。

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气。~息。悲~。~惋。长吁短~。 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赏。~服。赞~。~观止矣(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吟咏:咏~。一唱三~。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吁』

《唐韻》况于切《集韻》《韻會》匈于切,𠀤音訏。 《說文》驚也。 《玉篇》疑怪之辭也。 《廣韻》嘆也。 《書·堯典》帝曰:吁嚚訟可乎。 《詩·周南》云何吁矣。  又留吁,赤狄別種。 《春秋·宣十六年》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吁。  又省作于。 《詩·周南》于嗟麟兮。 《召南》于嗟乎騶虞。  又《集韻》雲俱切,音迂。義同。  又《集韻》《正韻》𠀤休居切。與噓同。 《王充·論衡》猪馬以气吁之。  又《廣韻》《集韻》𠀤王遇切,音芋。義同。 《說文》本作吁。吁,字从口从亐。

『短』

《唐韻》《正韻》都管切《集韻》《韻會》覩緩切,𠀤端上聲。 《說文》有所長短,以矢爲正。 《徐曰》若以弓爲度也。 《廣韻》促也,不長也。 《書·堯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禮·月令》度有長短。  又長短術。 《史記·六國年表》謀詐用,而縱橫長短之說起。 《註》長短術興於六國時,行長入短,其語隱謬,用相激怒。  又短功。 《唐書·百官志》凡工匠,十月至正月爲短功。  又短人。 《史記·孔子世家》僬僥三尺,短之至也。 《荀子·非相篇》帝堯長,帝舜短。文王長,周公短。仲尼長,子弓短。 《張華·博物志》伊尹黑而短。  又凡指人過失曰短。 《史記·屈原傳》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 《前漢·蕭望之傳》鄭朋數稱述望之,短車騎將軍。 《師古註》短謂毀其短惡也。  又叶多卷切,音近亶。 《陸機·思親賦》天步悠長,人道短矣。異途同歸,無早晚矣。  又叶都眷切,音近玷。 《蘇轍·夷中詩》江流日益深,民語漸已變。峰巒古崖石,草木條榦短。 《集韻》或作𢭃。

『叹』

《龍龕》音以。  又《川韻》作又字。 《唐韻》《集韻》他案切《正韻》他晏切,𠀤音炭。 《說文》吞歎也。一曰太息也。與歎同。  又《廣韻》《集韻》他干切《正韻》他丹切,𠀤音灘。義同。 《詩·王風》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釋文》嘆,本亦作歎,吐丹反,協韻也。  又《大雅》而無永嘆。 《釋文》歎,他安反,字或作嘆。  又叶他絹切,音𤩴。 《曹植賦》入空室而獨倚,對牀幃而切歎。歎叶上見。  又叶他涓切,音天。 《曹大家·東征賦》陟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