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俗沉浮


   顺随世俗,没有己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uí sú chén fú
成语注音 ㄙㄨㄟˊ ㄙㄨˊ ㄔㄣˊ ㄈㄨˊ
成语简拼 sscf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隨俗沉浮
成语英文 drift along with the world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顺随世俗,没有己见。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56回:“月英那敢多说,只得随俗沉浮地跟着乌氏称颂了一番。”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书 文苑传 王沉》:“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不能随俗沉浮,为时豪所抑。”


成语典故

比喻不抱己见,顺从世俗的立场和观点。《晋书.王沈传》:“王沈字彦伯,高平人也。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不能随俗沈浮,为时豪所抑。”沈:同“沉”。亦作“随世沉浮”。《三国志.蜀书.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若令子初随世沈浮,容悦玄德,交非其人,何足称为高士乎?”亦作“随俗浮沉”。《元史.泰不华传》:“泰不华尚气节,不随俗浮沉。太平为台臣劾去相位,泰不华独饯送都门外,太平曰:‘公且止,勿以我累公。’”《清史稿.多尔衮传》:“先生领袖名流,主持至计,必能深惟终始,宁忍随俗浮沉,取舍从违,应早审定。兵行在即,可西可东。” 偏正 随着世俗的立场观点变化而变化。《晋书·文苑传·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不能~,为时豪所抑。”△含贬义,指缺乏独立的见解和坚定的立场。→随波逐浪 随大流 ?独树一帜。也作“随世沉浮”、“随俗浮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尚。风~。习~。约定~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名。~语。~曲。雅~共赏。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气。~物。鄙~。粗~。庸~。 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人。世~。僧~。凡夫~子。

没(mò)入水中,与“浮”相对:~没。~渣。~浮(喻盛衰消长)。石~大海。~鱼落雁。静影~璧。 落下,陷入:~陷。 重量大:~重。 慎重,不轻浮:~着(zhuó)。~毅。 深切长久,程度深:~思。~滞。~吟。~默。

漂在水面上,与“沉”相对:~桥。~力。~标。~萍。~泛。~沉。漂~。~光掠影。 表面的:~皮儿。~土。~雕。 空虚,不切实:~夸。~华。 不沉静,不沉着:轻~。~躁。 暂时的:~记。~支。 可移动的:~财。~荡。~吊。~动。 超过,多余:人~于事。 呈现,涌现:~现。~想。 中医指脉搏浮在肌肤表层:~脉。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沉』

《字彙》同沈。

『浮』

《唐韻》縛牟切《集韻》《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𠀤音罘。 《說文》氾也。 《論語》乗桴浮於海。  又順流曰浮。 《書·禹貢》浮于濟漯。  又濟涉腰瓠曰浮。 《淮南子·釋山訓》百人抗浮。 《註》浮,瓠也。  又溢也,過也。 《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又先時曰浮。 《書·盤庚》鮮以不浮于天時。  又輕也。 《楚語》疏其穢而鎭其浮。  又浮浮,氣烝貌。 《詩·大雅》烝之浮浮。  又雨雪盛貌。 《詩·小雅》雨雪浮浮。  又衆彊貌《詩·大雅》江漢浮浮。  又浮沉,無定之意。 《詩·小雅》載沉載浮。  又《小爾雅》浮,罰也。謂罰爵也。 《禮·投壷》無偝立,無踰言,若是者浮。  又水名。 《水經注》靑河東北,浮水故瀆出焉。  又山名。 《山海經》竹山西百二十里曰浮山。  又《廣輿記》廣東高州府城東有浮山。  又羅浮,二山名。 《羅浮山記》在增城,博羅二縣境。  又竹名。 《戴凱之·竹譜》浮竹亞節,虛軟厚肉。  又石名。 《左思·吳都賦》浮石若桴。  又天浮,星名。 《甘氏星經》天浮四星,在左旗南北列。主漏刻。  又《莊綽鷄肋編》釣竿之半,繫以荻梗,謂之浮子。  又《甄權脈經》浮爲風爲虛。  又《集韻》普溝切,音桴。漂也。  又《韻補》叶符非切,音肥。 《楚辭·遠遊》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