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寓随安


   犹言随遇而安。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uí yù suí ān
成语注音 ㄙㄨㄟˊ ㄩˋ ㄙㄨㄟˊ ㄢ
成语简拼 sysa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隨寓隨安
成语英文 take things as they come(Take things as you find them.)
成语组合  ABAC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犹言随遇而安。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魏了翁《浪淘沙》词:“世念久阑珊,随寓随安。人情犹望衮衣还。”


成语典故

犹随遇而安。宋 魏了翁《浪淘沙.刘左史之生正月十日李夫人之生以十九日赋两词寄之》词:“世念久阑珊,随寓随安。人情犹望衮衣还。” 见“随遇而安”。宋·魏了翁《浪淘沙》:“世念久阑珊,~。人情犹望衮衣还。”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原指寄居,后泛指居住:~公(古代指寄居他国的官僚贵族;后泛指失势寄居他乡的地主绅士等人)。~居。~所。~舍。~邸。 住的地方:公~。客~。 寄托:寄~。~目(过目)。~言(a.有所寄托的话;b.用来说明某个道理的小故事)。~意(语言文字中所寄托或暗含的意思)。

平静,稳定:~定。~心。~宁。~稳。~闲。~身立命。~邦定国。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抚。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转危为~。 装设:~置。~家立业。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的什么心? 疑问词,哪里:~能如此?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寓』

《唐韻》牛具切《集韻》《韻會》元具切,𠀤音遇。 《說文》寄也。 《禮·曲禮》大夫寓祭器於大夫,士寓祭器於士。  又《郊特牲》諸侯不臣寓公。 《註》謂失地之君,寄寓其國也。  又居也。 《孟子》無寓人於我室。 《左傳·成二年》韓厥曰:請寓乗。  又屬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君憑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  又托也。 《史記·莊周傳》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又鳥名,如䑕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禦兵,見《山海經》。  又《爾雅·釋獸》有寓屬。 《註》謂獼猴之類。寄寓木上,故曰寓。  又《正韻》牛居切,音魚。義同。 《集韻》或作庽。

『安』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寒切,案平聲。 《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 《廣韻》徐也,止也。 《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 《註》安安,自然性之也。 《益稷》安汝止。 《註》謂止於至善也。  又寧也,定也。 《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 《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又危之對也。 《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  又佚樂也。 《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 《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  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  又何也。 《禮·檀弓》吾將安仰。 《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又與焉同。 《正字通》安之於焉,猶何之於曷,音別義通。  又姓。 《風俗通》漢太守安成,唐安金藏。  又安期,安平,俱複姓。  又州名,春秋時鄖國,漢屬江夏郡,宋改爲安州。  又叶烏前切,音煙。 《詩·大雅》執訊連連,攸馘安安。  又叶於眞切,音因。 《蘇軾·李仲蒙哀辭》矯矯犖犖,自貴珍兮。欺世幻俗。內弗安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