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


   随:顺从;遇:遭遇;安:安然自得。顺从环境的变化而安然自得;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并感到满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uí yù ér ān
成语注音 ㄙㄨㄟˊ ㄩˋ ㄦˊ ㄢ
成语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成语简拼 syea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隨遇而安
成语英文 be at home anywhere
成语法文 prendre les choses comme elles viennent et s'en contenter(être content partout)
成语俄文 легко сживáться с любым условиями
成语日文 どんな境遇にも安(やす)んずる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随:顺从;遇:遭遇;安:安然自得。顺从环境的变化而安然自得;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并感到满足。




成语示例


不过能够随遇而安——即有船坐船云云——则比起幻想太多的人们来,可以稍为安稳,能够敷衍下去而已。(鲁迅《两地书》六)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计算起来,也是吾生有限,浩劫无涯,倒莫如随遇而安。”


成语典故

谓处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安然自得,满足现状。《三侠五义》六七回:“出家人随遇而安,并无庵观寺院,随方居住。”鲁迅《两地书》六:“不过能够随遇而安——即有船坐船云云——则比起幻想太多的人们来,可以稍为安稳,能够敷衍下去而已。”亦作“随寓而安”。《朱子语类》卷一四:“安,谓随所寓而安,盖深于静也。”又卷一○一:“胡文定公云:世间事如浮云流水,不足留情,随所寓而安也。”明.李贽《续焚书.与城老》:“唯我能随寓而安,无事固其本心,多事亦好度日。” 偏正 遇到任何环境都能感到心安自得。宋·吕颐浩《忠穆集·与姚廷辉书》:“衣食之分,各有厚薄,随所遇而安可也。”高阳《粉墨春秋》18回:“唐纳则一度漫游法国,最后又回到上海,度他~的光棍生活。”△多用于人适应环境的状况。→安之若素 既来之则安之 ?见异思迁。 也作“随寓而安”、“随寓随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相逢,会面,碰到:~到。~见。~事。奇~。遭~。境~。 机会:机~。际~。知~。 对待,款待:待~。冷~。 姓。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下。

平静,稳定:~定。~心。~宁。~稳。~闲。~身立命。~邦定国。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抚。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转危为~。 装设:~置。~家立业。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的什么心? 疑问词,哪里:~能如此?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遇』

《唐韻》牛具切《集韻》《韻會》元具切《等韻》魚具切,𠀤音寓。 《玉篇》見也,道路相逢也。 《廣韻》不期而會也。 《春秋·隱八年》宋公、衞侯遇于垂。 《穀梁傳》不期而會曰遇。 《禮·曲禮》諸侯未及期相見曰遇。 《註》未及期,在期日之前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諸侯冬見曰遇。 《註》偶也,欲其若不期而偶至也。  又待也,接也。 《前漢·季布傳》遇人恭謹。  又《蒯通傳》漢王遇我厚。  又合也。 《前漢·揚雄傳》七十說而不遇。  又姓。 《風俗通》漢有遇冲,爲河內太守。  又《字彙補》五口切,與偶同。 《史記·天官書》氣相遇者,使𤰞勝高。  又《集韻》《韻會》𠀤魚容切,音顒。地名。 《史記·高帝紀》戰曲遇東。 《註》曲音齲,遇音顒。

『而』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 《正韻》如支切,音兒。 《說文》頰毛也。 《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 《註》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 《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 《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 《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 《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 《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 《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 《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安』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寒切,案平聲。 《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 《廣韻》徐也,止也。 《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 《註》安安,自然性之也。 《益稷》安汝止。 《註》謂止於至善也。  又寧也,定也。 《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 《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又危之對也。 《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  又佚樂也。 《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 《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  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  又何也。 《禮·檀弓》吾將安仰。 《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又與焉同。 《正字通》安之於焉,猶何之於曷,音別義通。  又姓。 《風俗通》漢太守安成,唐安金藏。  又安期,安平,俱複姓。  又州名,春秋時鄖國,漢屬江夏郡,宋改爲安州。  又叶烏前切,音煙。 《詩·大雅》執訊連連,攸馘安安。  又叶於眞切,音因。 《蘇軾·李仲蒙哀辭》矯矯犖犖,自貴珍兮。欺世幻俗。內弗安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