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晦迹


   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āo guāng huì jì
成语注音 ㄊㄠ ㄍㄨㄤ ㄏㄨㄟˋ ㄐ一ˋ
成语简拼 tghj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韜光晦跡
成语英文 conceal one's talents and withdraw from society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成语示例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高僧传》:“释僧同,韬光晦迹,人莫能知,居寒山。”


成语典故

韬:隐藏。晦:隐藏。隐藏才能和踪迹,不露锋芒。语本梁.萧统《靖节先生集序》:“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 并列 韬光,掩藏才华;晦迹,隐藏踪迹。比喻敛藏才智,隐匿踪迹。语本梁·萧统《靖节先生集序》:“圣人韬光。”张纯《复仇疏》:“其可者量授官职,如此则~者出矣。”△多用于情状方面。也作“韬光敛迹”、“韬光灭迹”、“韬光养晦”、“韬光隐晦”、“韬光隐迹”、“韬光用晦”、“韬迹隐智”、“韬神晦迹”、“养晦韬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弓或剑的套子。 隐藏,隐蔽:~光养晦(隐藏才能,收敛锋芒,不使外露。亦作“韬晦”)。 用兵的谋略:~钤。~略。

太阳、火、电等放射出来耀人眼睛,使人感到明亮,能看见物体的那种东西:阳~。月~。火~。~华(明亮的光辉)。 荣誉:~临(敬辞,意含宾客来临给主人带来光彩)。~顾。~复。 使显赫:~大。~宗耀祖。 景物:春~明媚。 光滑:~滑。~洁。~泽。 完了,一点不剩:杀~烧~。吃~用~。 露着:~膀子。 单,只:~剩下一口气。 姓。

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朔。 夜晚:~明。风雨如~。 昏暗不明:~暝。~暗。~涩(意义隐晦,文字僻拗)。隐~(意义不明显)。 不顺利,倒霉:~气。

脚印:踪~。足~。血~。笔~。 物体遗留下的印痕:印~。 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古~。实~。 追寻踪迹:“汉求将军急,~且至臣家”。 据实迹考知:“~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光』

《唐韻》古黃切《集韻》《韻會》《正韻》姑黃切,𠀤廣平聲。 《說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 《徐曰》光明意也。 《易·需卦》有孚光亨。 《程傳》有孚則能光明而亨通。 《正韻》輝光,明耀華彩也。  又《集韻》太歲在辛曰重光。  又諡法,能紹前業曰光。  又姓。 《廣韻》田光後,秦末子孫避地,以光爲氏。晉有光逸。  又《集韻》古曠切,廣去聲。飾色也。或作䊯。

『晦』

《唐韻》荒內切《集韻》《韻會》呼內切《正韻》呼對切,𠀤音誨。 《說文》月盡也。 《釋名》晦,灰也。火死爲灰,月光盡似之也。 《左傳·成十六年》陳不違晦。 《註》晦,月終。  又《易·隨卦》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註》晦,晏也。  又《詩·陳風》風雨如晦。 《傳》晦,昏也。  又《詩·周頌》遵養時晦。 《傳》晦,昧也。  又《左傳·成十四年》《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 《註》晦亦微,謂約言以紀事,事敘而名微。  又《左傳·昭元年》六氣,曰隂、陽、風、雨,晦、明也。 《註》晦,夜也。  又《公羊傳·僖十五年》晦者何,冥也。  又《爾雅·釋天》霧謂之晦。  又《班固·幽通賦》鮮生民之晦在。 《註》晦,亡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