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谓敛藏才智,不使外露。清.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亦作“晦迹韬光”。元.王仲元《江儿水.叹世》曲:“竹冠草鞋粗布衣,晦迹韬光计。”金.侯善渊《益寿美金花》词:“物我俱忘,晦迹韬光德自长。”明.无名氏《太平宴》头折:“晦迹韬光为隐居,结茅成舍自耕锄。”亦作“韬光晦迹”。《醒世恒言》卷四○:“单说着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一旦出世,遇良工匠,切磋琢磨,方始成器。”明.无名氏《女学士》一折:“你正是怀才隐秀多聪慧,因此上韬光晦迹绝名利。”亦作“韬光隐迹”。金.马钰《满庭芳》词:“怀美玉,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亦作“韬光灭迹”。《太平广记》卷四九二引《灵应传》:“虑其后患,乃率其族,韬光灭迹,易姓变名,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亦作“韬神晦迹”。《隋书.薛道衡传》:“粤若高祖文皇帝,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韬神晦迹则紫气腾天。” 见“韬光晦迹”。张贤亮《小说中国》:“他们平时或是傲视群伦,好像众人皆昏我独醒,或是~,低姿态得能受胯下之辱。” 掩藏声名才华、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谓之 “韬光养晦”。 “光”指光亮、光辉,比喻才华、名声。 “韬”谓隐藏、遮掩。 “韬”本义为弓袋。 《诗·小雅·彤弓》:“受言槖 ( tuó) 之。”传: “槖,韬也。”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弓衣也。”弓在袋子里,故有掩藏义。 “养”谓涵育熏陶,此谓积蓄 ( 力量) 。 “晦”义为暗,此谓时运不佳、背时。 “养晦”即谓蓄力于晦、亦即待时之义。 “韬光养晦”语源于 《诗·周颂·酌》: “于铄 ( shuò) 王师,遵养时晦。”朱熹 《诗集传》: “于,叹辞。铄,盛。遵,循。此亦颂武王之师,言其有于铄之师而不用,退自循养,与时皆晦。” 后即以 “韬光养晦”表示暂时隐退、以待时机之意。梁·肖统《陶渊明集·序》: “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即其义。
弓或剑的套子。 隐藏,隐蔽:~光养晦(隐藏才能,收敛锋芒,不使外露。亦作“韬晦”)。 用兵的谋略:~钤。~略。
太阳、火、电等放射出来耀人眼睛,使人感到明亮,能看见物体的那种东西:阳~。月~。火~。~华(明亮的光辉)。 荣誉:~临(敬辞,意含宾客来临给主人带来光彩)。~顾。~复。 使显赫:~大。~宗耀祖。 景物:春~明媚。 光滑:~滑。~洁。~泽。 完了,一点不剩:杀~烧~。吃~用~。 露着:~膀子。 单,只:~剩下一口气。 姓。
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朔。 夜晚:~明。风雨如~。 昏暗不明:~暝。~暗。~涩(意义隐晦,文字僻拗)。隐~(意义不明显)。 不顺利,倒霉:~气。
《唐韻》古黃切《集韻》《韻會》《正韻》姑黃切,𠀤廣平聲。 《說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 《徐曰》光明意也。 《易·需卦》有孚光亨。 《程傳》有孚則能光明而亨通。 《正韻》輝光,明耀華彩也。 又《集韻》太歲在辛曰重光。 又諡法,能紹前業曰光。 又姓。 《廣韻》田光後,秦末子孫避地,以光爲氏。晉有光逸。 又《集韻》古曠切,廣去聲。飾色也。或作䊯。
『晦』《唐韻》荒內切《集韻》《韻會》呼內切《正韻》呼對切,𠀤音誨。 《說文》月盡也。 《釋名》晦,灰也。火死爲灰,月光盡似之也。 《左傳·成十六年》陳不違晦。 《註》晦,月終。 又《易·隨卦》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註》晦,晏也。 又《詩·陳風》風雨如晦。 《傳》晦,昏也。 又《詩·周頌》遵養時晦。 《傳》晦,昧也。 又《左傳·成十四年》《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 《註》晦亦微,謂約言以紀事,事敘而名微。 又《左傳·昭元年》六氣,曰隂、陽、風、雨,晦、明也。 《註》晦,夜也。 又《公羊傳·僖十五年》晦者何,冥也。 又《爾雅·釋天》霧謂之晦。 又《班固·幽通賦》鮮生民之晦在。 《註》晦,亡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