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晦待时


   谓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āo huì dài shí
成语注音 ㄊㄠ ㄏㄨㄟˋ ㄉㄞˋ ㄕˊ
成语简拼 thds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韜晦待時
成语英文 hide one's capacities and bide one's time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谓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


近义词



成语示例


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七章:“‘唾面自干,韬晦待时’,古人尚且难免,又何况我钱谦益!”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茅盾《蚀·动摇》:“辛亥那年国光就加入革命,后来时事日非,只好韬晦待时。”


成语典故

谓暂时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而动。茅盾《蚀.动摇》六:“辛亥那年国光就加入革命,后来时事日非,只好韬晦待时。” 并列 敛藏才智,隐匿踪迹,等待时机。茅盾《蚀·动摇》:“辛亥那年国光就加入革命,后来时事日非,只好~。”△多用于情状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弓或剑的套子。 隐藏,隐蔽:~光养晦(隐藏才能,收敛锋芒,不使外露。亦作“韬晦”)。 用兵的谋略:~钤。~略。

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朔。 夜晚:~明。风雨如~。 昏暗不明:~暝。~暗。~涩(意义隐晦,文字僻拗)。隐~(意义不明显)。 不顺利,倒霉:~气。

等,等候:~到。~旦。拭目以~。 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招~。~遇。~人接物。 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出门,有人来了。

停留,逗留,迟延:你~一会儿再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晦』

《唐韻》荒內切《集韻》《韻會》呼內切《正韻》呼對切,𠀤音誨。 《說文》月盡也。 《釋名》晦,灰也。火死爲灰,月光盡似之也。 《左傳·成十六年》陳不違晦。 《註》晦,月終。  又《易·隨卦》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註》晦,晏也。  又《詩·陳風》風雨如晦。 《傳》晦,昏也。  又《詩·周頌》遵養時晦。 《傳》晦,昧也。  又《左傳·成十四年》《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 《註》晦亦微,謂約言以紀事,事敘而名微。  又《左傳·昭元年》六氣,曰隂、陽、風、雨,晦、明也。 《註》晦,夜也。  又《公羊傳·僖十五年》晦者何,冥也。  又《爾雅·釋天》霧謂之晦。  又《班固·幽通賦》鮮生民之晦在。 《註》晦,亡幾也。

『待』

《唐韻》徒在切《集韻》《韻會》《正韻》蕩亥切,𠀤音殆。 《說文》竢也。 《易·繫辭》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禮·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又《增韻》遇也。 《論語》以季孟之閒待之。  又備禦也。 《魯語》率大讎。以憚小國,其誰云待之。  又叶直里切,音峙。 《魏文帝·浮海賦》衆帆張,羣櫂起,爭先逐進,莫適相待。  又叶時吏切,音侍。 《荀子·成相篇》治之志後埶富,君子誠之,好以待。富音沸。  又叶徒帝切,音兌。 《歐陽修·祭龍文》浸潤收畜,足支一歲。旱則來告,否則當待。  又叶杜兮切,音啼。 《屈原·離騷》路修遠以多艱兮,騰衆軍使徑待。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爲期。 《朱註》待,徒奇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