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得如同柴棒。形容非常消瘦。
宋 陆佃《埤雅 释兽》:“瘦如豺。豺,柴也。豺体细瘦,故谓之豺。”
形容消瘦到极点。《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旧日神情威似虎,今来体骨瘦如柴。”《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以此终日忧愤,痰火大发,兼以气隔,不能饮食。延及岁余,奄奄待尽,骨瘦如柴,支枕而坐。”《喻世明言》卷二四:“撒八太尉恨妾不从,见妾骨瘦如柴,遂鬻妾身于祖氏之家。”《儒林外史》五回:“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亦作“瘦骨如柴”。明.高明《琵琶记.勉食姑嫜》:“我干辛万苦,有甚疑猜。可不道我脸儿黄瘦骨如柴。”亦作“骨瘦如豺”。宋.陆佃《埤雅.释兽》:“又曰:瘦如豺。豺,柴也。豺体细瘦,故谓之豺。”《荡寇志》一○三回:“腾蛟看那章匪,骨瘦如豺。” 主谓 形容身体非常消瘦,如同柴棒。语本宋·陆佃《埤雅·释兽》:“瘦如豺。豺,柴也。豺体细瘦,故谓之豺。”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老汉老了,确实老了! 他的高大的身躯伛偻得很厉害,~。”△贬义。用于描写体态。→瘦骨嶙峋形销骨立 骨瘦形销 鸡骨支床 ?肠肥脑满 大腹便便。也作“骨瘦如豺”、“枯瘦如柴”、“瘦骨如柴”。
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头。~骼(全身骨头的总称)。~节。~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干(gàn)。 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扇~。 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 指人的品质、气概:侠~。~气。
〔~朵儿(duor )〕尚未开放的花朵。 〔~碌〕滚动(“碌”读轻声)。
体内含脂肪少,肌肉不丰满,与“胖”、“肥”相对:~溜(“溜”读轻声)。~弱。~小。~削。~俏。~长(cháng )。~瘪。消~。清~。~骨嶙峋。 衣服鞋袜等窄小:这条裤子太~了。 细削,单薄:字小而~。 土地瘠薄:~瘠。 遒劲有骨力:书贵~硬。水清石~。
依照顺从:~愿。~意。~法炮制。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此。~是。~同。~故。~初。游人~织。 比得上,及:百闻不~一见。自叹弗~。 到,往:~厕。 假若,假设:~果。~若。假~。 奈,怎么:~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 与,和:“公~大夫入”。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其来。 表示举例:例~。 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 〔~月〕农历二月的别称。 姓。
烧火用的草木:~草。~火。~门。火~。木~。 烧柴祭天:“~于上帝”。 瘦,不松软:~鸡。~心。 姓。
《唐韻》《韻會》古忽切《集韻》吉忽切,𠀤音汨。 《說文》肉之覈也。 《釋名》骨,滑也。骨堅而滑也。 《靈樞經》腎主骨,張筋化髓榦,以立身。 《周禮·天官·疾醫》以酸養骨。 《註》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 《疏》謂似人之骨立肉中者。 《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淸而散。屬地,濁而聚。 又牲骨。 《禮·祭統》凡爲俎者,以骨爲主。 《儀禮·鄕射禮註》以骨名肉,骨貴也。 又姓。 《隋書·骨儀傳》骨儀,京兆長安人。 又《唐書·東夷傳》新羅,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別。 又苦骨,苦參別名。 又多骨,白荳𦸅別名。見《本草綱目》。
『瘦』《廣韻》所祐切《集韻》《韻會》《正韻》所救切。𠀤同𤸃。臞也。 又《集韻》疎鳩切,音𢯱。瘠也。 《揚子·太𤣥經》山殺瘦。
『如』《唐韻》人諸切《集韻》《韻會》《正韻》人余切,𠀤音鴽。 《說文》从隨也。一曰若也,同也。 《書·舜典》如五器,如岱禮,如初,又然也。 《易·離卦》突如其來如。 《前漢·揚雄傳》雄家產不過十金,晏如也。 又往也,至也。公如棠,如齊。見《左傳》。 《劉伶·酒德頌》幕天席地,縱意所如。 又月名。 《爾雅·釋歲》二月爲如。 又語助辭。 《論語》恂恂如也。 《孟子》驩虞如也,皥皥如也。 又凉如。縣名。 《前漢·郊祀志》上遂北巡朔方,還釋兵凉如。 又肥如,古國名,在遼西郡。 《應劭曰》肥子奔燕,燕封于此。 又姓。如羅氏,攺爲如氏,見《統譜》。 又本覺爲如,今覺爲來,見《道院集》。 又眞如,有變易性相,如如常住不遷,𠀤見《禪燈錄》。 又𤣎如,獸名。瞿如,鳥名。𠀤見《山海經》。 又通作而。 《前漢·五行志》引左傳,星隕如雨。 《註》如,而也,星隕而且雨。 又《廣韻》人恕切《集韻》《韻會》如倨切,𠀤音茹。 《東方朔·七諫》忽容容其安之兮,超荒忽其焉如。苦衆人之難信兮,願離情而遠舉。 《註》舉去聲。 又《集韻》《類篇》𠀤乃箇切,音那。亦若也。
『柴』《唐韻》士佳切《集韻》《韻會》鉏佳切《正韻》牀皆切。音近豺。 《說文》小木散材。 《禮·月令》收秩薪柴。 《註》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𡘌。 又燔柴曰柴。 《書·舜典》至于岱宗柴。 《傳》祭天告至也,祭時積柴其上而燔之也。 又《說文》徐鍇曰:師行野次,豎散材爲區落,名曰柴籬。後人語譌轉入去聲。 又別作寨,非是。 又塞也。 《莊子·天地篇》趣舍聲色,以柴其內。 又護也。 《淮南子·道應訓》柴箕子之門。 又邑名。 《前漢·地理志》高柴屬泰山郡,柴桑屬豫章郡。 又姓。 《姓譜》望出平陽,齊文公子高之後。 又《集韻》鋤加切,音查。小木也。 又《類篇》杈宜切,音差。柴池,參差也。 《張揖·上林賦》作柴虒。 《註》不齊也。 又《說文》作㧘。 《集韻》子智切《正韻》資四切,音恣。積也,謂積禽也。 《詩·小雅》助我舉柴。 又《集韻》一曰搣,頰勞也。 又仕懈切,音砦。柴藩落也。 又士邁切,音寨。義同。 又叶七何切,音蹉。 《劉向·九歎》折芳枝與瓊華兮,樹枳棘與薪柴。掘荃蕙與射干兮,耘藜藿與蘘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