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蒜皮


   比喻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毫无价值的东西。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ī máo suàn pí
成语注音 ㄐ一 ㄇㄠˊ ㄙㄨㄢˋ ㄆ一ˊ
成语正音 “蒜”,不能读作“shuàn”。
成语简拼 jmsp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鶏毛蒜皮
成语英文 a trivial matter
成语法文 bagatelle(choses insignifiantes)
成语俄文 мéлочь(пустяки)
成语日文 つまらないことがら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毫无价值的东西。




成语示例


他们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才送给你;你倒说是鸡毛蒜皮。(孙犁《石猴——平分杂记》)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目前大敌当前,同心协力还怕迟误,谁还记着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


成语典故

比喻细小无用的东西或无关紧要的琐事。老舍《四世同堂》五四:“因为他关心国家,也就看见了国家的光明。因此,对于家中那些小小的鸡毛蒜皮的事,他都不大注意。” 并列 比喻无价值的东西或无关紧要的细小事物。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天生的驴脾气,动辄以保家卫国的功臣自居,为些~的事屡屡触怒领导。”△贬义。用于表示无关紧要的小事或东西。→鸡零狗碎 渺乎其小 ?举足轻重 至关重要 荦荦大者 九鼎大吕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笔。羽~。~织品。~骨悚然。轻于鸿~。 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不~之地。 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了。 粗糙,没有加工的:~布。~估(粗略地估计)。~坯。 不是纯净的:~利。~重。 行动急躁:~躁。 惊慌失措,主意乱了:把他吓~了。 小:~病。~孩子。~~雨。 货币贬值:钱~了。 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两~钱。 姓。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鳞茎分瓣,按皮色不同分为紫皮种和白皮种。味辣,有刺激性气味,可食用或供调味,亦可入药(通称“大蒜”):~头。~苗。~黄。~毫。~薹。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毛。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 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书~。 表面:地~。 薄片状的东西:豆腐~。 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了。 不老实,淘气:顽~。 指橡胶:胶~。~球。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毛』

《唐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𠀤音旄。 《說文》眉髮之屬,及獸毛也。 《釋名》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別形貌,自覆冒也。 《詩·小雅》不屬于毛。 《註》毛者,體骨之餘氣末屬也。 《周禮·秋官》《司儀》王燕,則諸侯毛。 《鄭註》謂以須髮坐也。 《齊語》班序顚毛,以爲民紀。 《註》顚,頂也。毛,髮也。次列頂髮之白黑,使長幼有等。  又髮班白曰二毛。 《禮·檀弓》古之征伐者,不獲二毛。  又獸爲毛蟲。 《周禮·地官》以土會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 《註》毛物,貂、狐、貒、貉之屬,縟毛者也。 《禮·月令》孟秋之月,其蟲毛。  又《樂記》羽者嫗伏,毛者孕鬻。 《正義曰》羽,鳥也。毛,獸也。  又犧牲純色曰毛。 《史記·三王世家》魯有白牡、騂剛之牲,羣公不毛。 《註》何休曰:不毛,不純毛也。  又草也。 《左傳·隱三年》㵎溪沼沚之毛。  又《昭七年》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又桑麻五穀之屬皆曰毛。 《周禮·地官·載師》凡宅不毛者,有里布。 《註》鄭司農云:謂不種桑麻也。 《公羊傳·宣十二年》錫之不毛之地。 《註》不毛者,磽确不生五穀。  又《崔豹·古今注》地以名山爲輔,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草木爲之毛。  又去毛曰毛。 《詩·魯頌》毛炰胾羹。 《註》毛炰,爛去其毛而炰之。  又柔毛,羊也。 《禮·曲禮》羊曰柔毛。  又莎草曰地毛。見《廣雅》。  又扻毛,鹽草也。見《雷斆·炮炙序》。  又《高麗方言》謂苧曰毛,苧布曰毛施背,見《雞林類事》。  又閩南人謂毛曰膜。見《井觀瑣言》。  又梵言欽跋羅,此云毛。顩缽羅,《西域記》云織細羊毛。褐賴縭,《西域記》云織野獸毛。  又國名。  又姓。 《左傳·僖二十四年》魯衞毛耼,文之昭也。 《廣韻》周武王弟毛公,後以爲氏。本居鉅鹿,避讎滎陽。漢毛亨治《詩》,作訓詁傳以授從子萇,時稱亨爲大毛公,萇爲小毛公。  又竹名。 《顧愷之·竹譜》南嶺有毛竹。 《劉美之·續竹譜》毛竹,生武夷山。 《李商隱詩》武夷洞裏毛生竹。  又與髦通。 《儀禮·士喪禮》馬不齊髦。 《註》今文髦爲毛。 亦作㲝。 《周禮·天官·司裘註》中秋鳥獸㲝毨。 亦作旄。 《史記·夏本紀》羽旄齒革。  又《集韻》莫報切,音帽。擇也。鄭康成說或从手作㧌。通作芼。  又蒙晡切,音模。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後漢·馮衍傳》饑者毛食。 《註》太子賢曰:案《衍集》作無,今俗語猶然者,豈古語亦通乎。當讀如模。 《集韻》又作𦒷。

『蒜』

《唐韻》蘇貫切,音算。 《韻會》葷菜也。 《古今注》蒜,卵蒜也。俗謂之小蒜。 《爾雅翼》大蒜爲葫,小蒜爲蒜。 《高士傳》太原閔仲叔者,世稱節士,周黨見其含菽飮水,遺以生蒜。  又古以銀蒜押簾。 《庾信詩》幔繩金麥穗,簾鉤銀蒜條。 《文選·顏延年·侍遊蒜山詩註》蒜山在潤州西二里。 《干祿字書》蒜俗亦作䔉。

『皮』

《唐韻》符羈切《集韻》《韻會》《正韻》蒲糜切,𠀤音疲。 《說文》剝取獸革者,謂之皮。从又,爲省聲。 《長箋》从爲形義俱遠。當作从又从尸。 《徐曰》又,手也。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韋。 《書·禹貢》梁州,厥貢熊羆狐狸織皮。 《傳》貢四獸之皮,織金罽。 《周禮·天官》掌皮掌秋斂皮,冬斂革,春獻之。 《註》有毛爲皮,去毛爲革。  又《釋名》被也。被,覆體也。 《韻會》皮膚,肌表也。 《史記·酈生傳》足下以目皮相,恐失天下士。  又《揚子·方言》秦晉言非其事,謂之皮傳。 《註》謂强語也。 《後漢·張衡傳》後人皮傳,無所容篡。 《註》皮膚淺近,强相傅會也。  又《博雅》皮,弁冠也。 《禮·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聽祭報,示民嚴上也。  又《正韻》狐貉之裘曰皮也。 《莊子·讓王篇》冬日衣皮毛。  又皮侯。 《周禮·冬官考工記》張皮侯而棲鵠。 《論語》射不主皮。 《註》皮,革也。布侯而棲革於其中以爲的,所謂鵠也。  又皮幣。 《前漢·武帝紀》請收銀錫,造白金及皮幣,以足用。  又腹心部曰皮室。 《遼史·百官國語解》軍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黃皮室,皆掌精兵。  又《博雅》重皮,厚朴也。  又《古今注》長安兒童呼苦葴爲皮弁。  又《本草·釋名》仰天,皮掬,天皮,地衣草別名。卽濕地上苔衣也。  又皮氏,縣名。 《前漢·地理志》屬河東郡。  又皮山,山名。見《山海經》。  又姓。鄭大夫子皮,後漢皮揚,唐皮日休。  又叶蒲何切,音婆。 《詩·召南》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左傳·宣二年》宋華元謂役者曰: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役者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