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冤叫屈


   指申诉冤屈。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íng yuān jiào qū
成语注音 ㄇ一ㄥˊ ㄩㄢ ㄐ一ㄠˋ ㄑㄨ
成语简拼 myjq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鳴寃叫屈
成语英文 voice grievances and complain of being wronged
成语俄文 обратиться с жалобой
成语日文 無実(むじつ)の罪(つみ)を訴える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申诉冤屈。




成语示例


他整天都在鸣冤叫屈。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巴金《<探索集>后记》:“我写《家》,也只是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诉,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鸣冤叫屈。”


成语典故

诉说冤枉和委屈。艾芜《繁荣文艺必须肃清封建流毒》:“在林彪、‘四人帮’的文艺法庭上,被批评者只有低头认罪,不准鸣冤叫屈。” 并列 申告冤屈。巴金《〈探索集〉后记》:“我写《家》,也只是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诉,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多用于形容受屈。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屈枉,无故受到指责或处分:~枉。~屈。~案。~狱。~愤。伸~。鸣~叫屈。 仇恨:~头。~家。~孽。 欺骗:不许~人。 吃亏,上当:~大头。花~钱。

呼喊:~喊。~嚣(呼喊,吵闹)。~阵。~座(戏曲或演员能吸引观众,看的人多)。~苦不迭。鸣冤~屈。

使弯曲,与“伸”相对:~曲(qū)。~折。~膝。~伸(弯曲和伸直,引申为失意和得意)。首~一指。卑躬~膝。 低头,降服:~服。~从。威武不~。 冤枉,叫人不痛快:冤~。委~。~辱。~才。~就(受委屈而担任某种职务,常用于请人任职的客套话)。~驾。~己待人。 理亏:~心(亏心,昧心)。理~词穷。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冤』

《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袁切,音鴛。 《說文》屈也。从兔从冖。兔在冖下不得走,益屈折也。 《廣韻》枉曲也。 《史記·于定國傳》張釋之爲廷尉,天下無冤民。定國爲廷尉,民自以不冤。  又冤句縣。 《韻會》在曹州。句音劬。 《正韻》亦作寃。

『叫』

《唐韻》《正韻》吉弔切《集韻》《韻會》古弔切,𠀤音訆。 《說文》嘑也。 《詩·小雅》或不知叫號。 《釋文》叫本又作嘂。  又叫叫,遠聲也。 《揚雄·解難》大語叫叫。  又叫奡,高舉貌。 《司馬相如·大人賦》糾蓼叫奡。  又色叫。 《麈史》王德用召入兩府,有干薦舘職者。王曰:某武人,素不閱書,若奉薦則色叫矣。今人以事理不相當爲色叫,本此。  又《集韻》《韻會》𠀤古幼切,音救。 《集韻》聲也。 《莊子·齊物論》叫者譹者,郭象讀。 《前漢·昌邑王傳》遂叫然號曰。 《玉篇》同噭。 《集韻》或作嘄𠶼。 俗作呌,非。

『屈』

《廣韻》區勿切《集韻》《韻會》《正韻》曲勿切,𠀤音詘。 《說文》無㞑也。从㞑出聲。  又曲也,請也。  又《增韻》鬱也,軋也。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易·繫辭》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孟子》威武不能屈。  又作絀。 《荀子·非相篇》緩急羸絀。 《註》猶屈伸也。  又通作詘。 《史記·晏嬰傳》詘於不知已,而信於知己。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渠勿切,音掘。竭也,盡也。 《前漢·食貨志》賈誼曰: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與詘絀𠀤通。  又與倔通。倔彊,梗戾貌。 《史記·陸賈傳》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彊於此。 《師古曰》不柔服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九勿切,音𠜾。地名。晉公子夷吾所居,出良馬。在今河東縣。 《左傳·僖二年》屈產之乗。  又姓。楚公族屈原,楚大夫屈宜申。  又屈侯,複姓。  又大屈,弓名。 《左傳·昭七年》楚靈王享公於新臺,好以大屈,旣而悔,公反之。  又《廣韻》九月切《集韻》《類篇》丘月切,𠀤音闕。 《歐陽修·程文𥳑墓銘》不學而剛,有摧必折。毅毅程公,其剛不屈。  又與絀通。 《禮·玉藻》君命屈狄。 《註》狄,翟也。后夫人之服,刻雉爲五采,子男之妻,受王后之命者,刻繒不畫,故曰屈狄。 《周禮》作闕翟。  又叶居詣切,音計。 《曹植·王陵贊》從漢有功,少文任氣。高后封呂,直而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