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服口服


   心里和嘴上都信服。形容真心服气或认输。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īn fú kǒu fú
成语注音 ㄒ一ㄣ ㄈㄨˊ ㄎㄡˇ ㄈㄨˊ
成语正音 “服”,不能读作“fù”。
成语简拼 xfkf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be sincerely convinced (be won round completely)
成语俄文 принимáть не только на словáх,но и в душе
成语日文 口先(くちさき)でも心からも信服する
成语组合  ABCB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心里和嘴上都信服。形容真心服气或认输。




成语示例


如今请出一个管得着的人来管一管,嫂子就心服口服,也知道规矩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九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成语典故

心口如一地信服。语出《庄子.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红楼梦》第五九回:“如今请出一个管得著的人来管一管,嫂子就心服口服,也知道规矩了。”萧逸《天龙地虎》第二七章:“也罢,我说出来也好叫你心服口服。” 并列 心眼里,嘴上都信服。形容诚服之至。语本《庄子·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红楼梦》59回:“如今请出一个管得著的人来管一管,嫂子就~,也知道规矩了。”陈荫荣《兴唐传》:“我一定想办法战败裴元庆,让他~地上山。”△常指发自肺腑的信服。→心悦诚服 首肯心折 五体投地 ?鸣冤叫屈屈打成招 强迫命令 ?反唇相讥。也作“口服心服”、“口服心折”。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衣裳:~装。制~。 穿衣裳:~丧。~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药)。 作,担任:~务。~刑。~兵役。 顺从:信~。佩~。降(xiáng )~。~辩(旧指认罪书)。~膺(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 习惯,适应:不~水土。 吃(药):内~。 乘,用:~牛乘(chéng )马。 姓。

量词,指中药(亦作“付”):两~药。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衣裳:~装。制~。 穿衣裳:~丧。~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药)。 作,担任:~务。~刑。~兵役。 顺从:信~。佩~。降(xiáng )~。~辩(旧指认罪书)。~膺(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 习惯,适应:不~水土。 吃(药):内~。 乘,用:~牛乘(chéng )马。 姓。

量词,指中药(亦作“付”):两~药。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心』

《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 《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 《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 《玉篇》《廣韻》𠀤訓火藏。  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  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  又本也。 《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 《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 《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 《註》得氣之本也。 《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  又中也。心在身之中。 《詩序》情動于中。 《正義曰》中謂中心。凡言中央曰心。 《禮·少儀》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 《註》不提心,謂不絕中央也。 《古歌》日出當心,謂日中也。 《邵雍淸夜吟》月到天心處,言月當天中也。  又東方五度,宿名。 《史記·天官書》心爲明堂。  又《禮·明堂位》夏后氏祭心。 《註》氣主盛也。  又《月令》季夏祭先心。 《註》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則心爲尊也。  又去聲。 《吳棫·韻補》息吝切。 《外紀》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爲心。下心字去聲。  又叶思眞切,音新。 《前漢·安世房中歌》我定歷數,人告其心。敕身齊戒,施敎申申。  又叶先容切,音松。 《詩·大雅》吉甫作頌,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前漢·禮樂志》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  又叶思征切,音騂。 《揚子·太𤣥經》勤于心否貞。  又叶桑鳩切,音修。 《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簫叶疏鳩切。  又叶思敬切,音性。 《王微觀海詩》善卽誰爲御,我來無別心。聊復寓兹興,兹興將何詠。 《說文》長箋》借華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蘊同文諸書,各以意闡古文,與今文稍遠,槪不泛引。 《類篇》偏旁作忄。亦作㣺。◎按《字彙》《正字通》心俱音辛,誤。辛在眞韻,齊齒音也。心在侵韻,閉口音也。如心字去聲,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蓋信字爲眞韻內辛字之去聲,乃齊齒音也。若侵韻內心字之去聲,乃閉口音,有音而無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類是也。蓋齊齒之辛,商之商也,閉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無別。

『服』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房六切,音伏。 《說文》作𦨕。用也。一曰車右騎所以舟旋。从舟𠬝聲。 《五經文字》《石經》變舟作月。 《易·繫辭》服牛乗馬。 《疏》服用其牛。 《詩·鄭風》兩服上襄。 《箋》兩服,中央夾轅者。 《疏》馬在內兩服者,馬之上駕也。  又《廣韻》衣服。 《易·訟卦》以訟受服。 《書·舜典》車服以庸。  又懾服也。 《易·豫卦》𠛬罰淸而民服。 《書·舜典》四罪而天下咸服。 《疏》天下皆服從之。  又五服。 《書·益稷》弼成五服。 《傳》侯甸綏要荒服也,服五百里。  又《周官》六服羣辟。 《疏》周禮九服。此惟言六服者,夷、鎭、蕃三服在九州之外,故惟舉六服。 《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按侯、甸、男、采、衞、蠻、夷、鎭、蕃,九服也。  又行也。 《書·說命》旨哉說乃言惟服。 《傳》美其所言,皆可服行。  又《管子·權修篇》上身服以先之。 《註》服,行也。  又職也。 《書·旅獒》無替厥服。 《傳》使無廢其職。  又思也。 《詩·周南》寤寐思服。 《傳》服,思之也。 《莊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 《註》服者,思存之謂也。  又治也。 《詩·周南》服之無斁。 《箋》服,整也。乃能整治之,無厭倦。  又盛矢器也。 《詩·小雅》象弭魚服。 《箋》矢服也。○按《周禮·夏官·司弓矢》作箙。鄭註云:盛矢器也。  又事也。 《詩·大雅》昭哉嗣服。 《傳》服,事也。  又習也。 《前漢·鼂錯傳》服其水土。 《註》服,習也。  又姓。 《後漢·服虔傳》服虔,字子愼,河南滎陽人也。  又鳥名。 《史記·賈誼傳》楚人命鴞曰服。 《註》異物志有山鴞,體有文色,土俗因形命之曰服,不能遠飛,行不出域。  又《廣韻》蒲北切《集韻》鼻墨切《正韻》步墨切,𠀤音僕。匐,或作服。 《禮·檀弓》扶服救之。 《釋文》又作匍匐。  又《儀禮·士冠禮》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 《韻補》服,叶鼻墨切。  又《集韻》扶缶切,音負。 《周禮·冬官考工記·車人》牝服二柯。 《註》牝服,長八尺,謂較也。鄭司農云:牝服,謂車箱。服讀曰負。  又《集韻》弼角切,音雹。啼呼也。

『口』

《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服』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房六切,音伏。 《說文》作𦨕。用也。一曰車右騎所以舟旋。从舟𠬝聲。 《五經文字》《石經》變舟作月。 《易·繫辭》服牛乗馬。 《疏》服用其牛。 《詩·鄭風》兩服上襄。 《箋》兩服,中央夾轅者。 《疏》馬在內兩服者,馬之上駕也。  又《廣韻》衣服。 《易·訟卦》以訟受服。 《書·舜典》車服以庸。  又懾服也。 《易·豫卦》𠛬罰淸而民服。 《書·舜典》四罪而天下咸服。 《疏》天下皆服從之。  又五服。 《書·益稷》弼成五服。 《傳》侯甸綏要荒服也,服五百里。  又《周官》六服羣辟。 《疏》周禮九服。此惟言六服者,夷、鎭、蕃三服在九州之外,故惟舉六服。 《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按侯、甸、男、采、衞、蠻、夷、鎭、蕃,九服也。  又行也。 《書·說命》旨哉說乃言惟服。 《傳》美其所言,皆可服行。  又《管子·權修篇》上身服以先之。 《註》服,行也。  又職也。 《書·旅獒》無替厥服。 《傳》使無廢其職。  又思也。 《詩·周南》寤寐思服。 《傳》服,思之也。 《莊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 《註》服者,思存之謂也。  又治也。 《詩·周南》服之無斁。 《箋》服,整也。乃能整治之,無厭倦。  又盛矢器也。 《詩·小雅》象弭魚服。 《箋》矢服也。○按《周禮·夏官·司弓矢》作箙。鄭註云:盛矢器也。  又事也。 《詩·大雅》昭哉嗣服。 《傳》服,事也。  又習也。 《前漢·鼂錯傳》服其水土。 《註》服,習也。  又姓。 《後漢·服虔傳》服虔,字子愼,河南滎陽人也。  又鳥名。 《史記·賈誼傳》楚人命鴞曰服。 《註》異物志有山鴞,體有文色,土俗因形命之曰服,不能遠飛,行不出域。  又《廣韻》蒲北切《集韻》鼻墨切《正韻》步墨切,𠀤音僕。匐,或作服。 《禮·檀弓》扶服救之。 《釋文》又作匍匐。  又《儀禮·士冠禮》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 《韻補》服,叶鼻墨切。  又《集韻》扶缶切,音負。 《周禮·冬官考工記·車人》牝服二柯。 《註》牝服,長八尺,謂較也。鄭司農云:牝服,謂車箱。服讀曰負。  又《集韻》弼角切,音雹。啼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