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学舌


   像鹦鹉一样学人说话。常比喻跟着人家的话说;或指搬嘴学舌。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īng wǔ xué shé
成语注音 一ㄥ ㄨˇ ㄒㄩㄝˊ ㄕㄜˊ
成语正音 “舌”,不能读作“sé”。
成语简拼 ywxs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鸚鵡壆舌
成语英文 repeat the words of others like a parrot
成语法文 répéter comme un perroquet
成语俄文 попугáйничать(повторять как попугáй)
成语日文 おうむ返(がえ)し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像鹦鹉一样学人说话。常比喻跟着人家的话说;或指搬嘴学舌。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浩然《艳阳天》第131章:“这不是真的,这是鹦鹉学舌。”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成语典故

鹦鹉:一种能学人发音的鸟。《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为无智慧故。”后因以“鹦鹉学舌”比喻跟着人家搬嘴学话。多含贬义。端木蕻良《曹雪芹》二三:“太监们不解皇上的意思,只是鹦鹉学舌一般,也重复着说:‘回来!’一字不多,一字不少。” 主谓 鹦鹉学人说话。比喻别人怎样说,他也跟着怎样说,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语本宋·道原《景德传灯录·越州大珠慧海和尚》:“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 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语,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吕叔湘《人类的语言》:“所以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叫‘~’。”△贬义。用于没有主见或创见的话。→人云亦云 步人后尘拾人牙慧 拾人唾余 拾人唾涕 ?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独具匠心 独具只眼 独出心裁 别具只眼 别出心裁 别树一帜 自出心裁 自有肺肠 真知灼见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鹉〕鸟,上嘴大,呈钩状,下嘴短小,羽毛有各种颜色,产于热带和亚热带,能学人讲话,如“~~学舌”(含贬义)。 〔~哥〕鹦鹉的通称。 (鸚)

〔鹦~〕见“鹦”。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头。~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剑。 语言辩论的代称:~战(激烈议论)。 像舌头的东西:帽~。火~。 铃或释中的锤。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食列切,然入聲。 《說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者也。 《徐曰》凡物入口,必于於舌。 《六書精薀》舌以卷舒爲用,口以開闔爲用,各一其隂陽也。 《釋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 《又》舌,泄也,舒泄所當言也。 《易·說卦》兌爲口舌。 《疏》口舌,爲言語之具也。 《詩·大雅》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又射侯上下个曰舌。 《儀禮·鄕射禮》倍中以爲躬,倍躬以爲左右舌。 《註》居兩旁謂之个,左右出謂之舌。  又言也。 《揚子·太𤣥經》吐黃酋舌。 《註》舌,言也。  又姓。 《姓纂》越大夫舌庸。  又羊舌,複姓。 《左傳·閔二年》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 《疏》羊舌,氏也。爵爲大夫。  又官名。 《周語》坐諸門外,而使舌人體委與之。 《註》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又國名。 《淮南子·地形訓》穿𦙄民,反舌民。 《註》反舌民,不可知而自相曉。一說舌本在前,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國名也。 《山海經》歧舌國在其東。一曰在不死民東。 《註》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萿,麋舌。 《註》今麋舌草春生葉,有似於舌。  又《博雅》燕薁,蘡舌也。  又《正字通》牛舌,芣苢。別名江東呼蝦蟇衣,山東名牛舌。  又鳥名。 《禮·月令》仲夏之月,反舌無聲。 《註》反舌,百舌鳥。 《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聲。 《註》百舌,鳥名。能易其舌,效百鳥之聲,故曰百舌也。  又無舌,蟲名。 《本草註》一名益符,主閉。  又長舌,獸名。 《山海經》長舌山有獸,名長舌,狀如禺,四耳,出則郡多水。  又《韻補》叶商刮切,音殺。 《詩·大雅》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于外,四方爰發。  又叶食僞切,音逝。 《郤正釋譏》家挾殊議,人懷異計。縱橫者欲披其胷,徂詐者暫吐其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