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虎穴


   潭:深水坑;穴:动物的窝。龙潜居的深潭;虎藏身的穴窝。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óng tán hǔ xué
成语注音 ㄌㄨㄥˊ ㄊㄢˊ ㄏㄨˇ ㄒㄩㄝˊ
成语正音 “穴”,不能读作“xuè”。
成语简拼 lthx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龍潭虎穴
成语英文 a hazardous spot
成语俄文 к чёрту в зубы
成语日文 竜穴と虎穴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潭:深水坑;穴:动物的窝。龙潜居的深潭;虎藏身的穴窝。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成语示例


抗战时期,我们的地下工作人员,身居龙潭虎穴而无所畏惧。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0回:“有分教,卢浚义撇却锦簇珠围,来试龙潭虎穴。”


成语典故

穴:洞穴。潭:深水池。龙潜居的深潭,虎藏身的巢穴。比喻凶险之处。《封神演义》七一回:“二马拨开,枪斧并举,大战龙潭虎穴。”《儿女英雄传》一九回:“你父亲因他不是个诗书礼乐之门,一面推辞,便要离了这龙潭虎穴。”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二四章:“这里不是三宝殿,是龙潭虎穴,不是随便可以来的。”亦作“虎窟龙潭”。元.汪元亨《沉醉东风.归田》曲:“怕筑成傅说墙,愁扳折朱云槛,急跳出虎窟龙潭。”明.王玉峰《焚香记.传笺》:“则兀的冲昏破暗,闪这所虎窟龙潭,不禁那靴痿鞚软。”《说岳全传》五○回:“岳侯冒险浑身胆,翻身入虎窟龙潭,愿把命儿拼。”亦作“虎穴龙潭”。《水浒传》六一回;“休听那算命的胡说,撇下海阔一个家业,耽惊受怕,去虎穴龙潭里做买卖。”亦作“龙潭虎窟”。元.王实甫《丽春堂》三折:“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荒凉径界,无非些兔迹狐踪;坦迤土壤,料不是龙潭虎窟。” 并列 蛟龙潜伏的深潭,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险恶的境地。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渴望和受难同胞会唔的心情,只身闯入~的豪迈感情,波涛般地撞击着他的胸膛。”△多用于表示危险的地方。也作“虎窟龙潭”、“虎穴龙潭”、“龙巢虎穴”、“龙潭虎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水深之处:深~。泥~。水~。 深:~渊。~~(宽深,宽大)。~思(深思。亦作“覃思”)。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 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 古同“唬”,威吓。 古同“琥”,琥珀。

洞,窟窿:孔~。石~。~居。~隙。龙潭虎~。 人体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干经过的地方:~位。 旧艺人称在市场或广场上表演时所占的一块地方:掌~的(指地主或班主)。走~。~头。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潭』

《唐韻》《正韻》徒含切《集韻》《韻會》徒南切,𠀤音覃。水名。 《說文》水出武陵鐔成玉山。  又深也。 《前漢·揚雄傳》潭思渾天。  又州名。 《廣輿記》長沙府,隋唐曰潭州。  又《集韻》《正韻》𠀤徐心切,音尋。旁深也。與潯同。 《揚雄·解嘲》或橫江潭而漁。  又《集韻》《正韻》𠀤夷針切,音淫。浸潭,與浸淫同。 《司馬相如·上林賦》浸潭促節。 《漢書》作浸淫。  又《廣韻》《集韻》𠀤以荏切,音𣔸。潭濼,水動搖貌。或作藫𤄶。  又《集韻》忍甚切,音荏。義同。

『虎』

《唐韻》火古切《集韻》《韻會》火五切,𠀤音滸。 《玉篇》惡獸也。 《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 《徐鉉註》象形。 《易·乾卦》風從虎。 《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又姓。 《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又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又灘名。 《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又山名。 《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又便器名。 《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又與琥通。 《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 《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 《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 《干祿字書》通作𧆞。

『穴』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決切,音坹。 《說文》土室也。 《易·繫辭》上古穴居而野處。 《詩·大雅》陶復陶穴。 《箋》未有寢廟,故覆穴而居。  又《玉篇》孔穴也。 《孟子》鑽穴隙相窺。  又《廣韻》窟也。 《易·需卦》出自穴。  又訓爲側。 《爾雅·釋水》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  又官名。 《周禮·秋官》穴氏掌攻蟄獸。 《疏》凡獸皆藏穴中,故以穴爲官名,使取蟄獸。  又地名。 《書·禹貢》鳥鼠同穴。 《爾雅·釋地》岠齊州以南戴日爲丹穴。 《左傳·文十一年》潘崇伐麇,至于鍚穴。 《註》鍚穴,麇地。 《水經注》中廬縣之西山謂之馬穴山。 《左思·蜀都賦》嘉魚出于丙穴。 《註》丙穴,在漢中沔陽縣北。  又《韻會》古穴切。 《前漢·天文志》暈適背穴。 《註》孟康曰:穴,或作鐍,其形如鐍。如淳曰:凡氣在日上爲冠爲戴,在旁直射爲珥,在旁如半環向日爲抱,向外爲背,有氣刺日爲鐍。鐍,抉傷也。  又叶胡桂切。 《曹植·七啓》采英奇于側陋,宣皇明于巖穴。此甯子商歌之秋,而呂望所以投綸而逝。  又《集韻》戸橘切。 《淮南子·原道訓》水居窟穴,人民有室。 《孔融詩》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