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撇 撇 竖 竖 折 横 横 横 横 竖 点
获取,接受:~到。~失。~益。~空(kòng)。~便。~力。~济。心~。 适合:~劲。~当(dàng )。~法。~体。 满意:~意。扬扬自~。 完成,实现:饭~了。~逞。~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 口语词(a.表禁止,如“~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就这么办”)。
<名>
(1) 收获,心得 [what one has learne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virtue]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副>
必须,应该 [must]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形>
合适;正确 [suitable;right]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叹>>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all right]。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2) 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look,look!]。如: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 (3) 另见 de;děi
<助>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如:我们可粗心不得;她能去我为什么去不得 (2) 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如:我拿得动;那办得到 (3)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 (4) 另见 dé;děi
<动>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必须有,一定 [need]。如: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成 (2)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must;have to]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3) 又如: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表示推测的必然 [will be sure to]。如:要不快走,我们就得迟到了 (5) 另见 dé;de
ㄉㄜˊ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 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演算产生结果。 如:「三三得九。」 遇。 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契合、适宜。 如:「得体」、「得法」。 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快意、满足。 《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可以、能够。 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 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ㄉㄜˊ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 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ㄉㄜˊ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 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ㄉㄜ˙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 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ㄉㄟˇ
应该、必须、需要。 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 《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ㄉㄞˇ
遭受。 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𠀤音德。 《說文》行有所得也。 《玉篇》獲也。 《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又賦受亦曰得。 《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 《禮·曲禮》臨財毋苟得。 《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 《孟子》求則得之。 又貪也。 《論語》戒之在得。 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 《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又叶都木切,音篤。 《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 《集韻》或作㝶。
切部: 多則切
『清代:段玉裁』
㝵各本作得誤。今正。見部曰。䙷、取也。行而有所取。是曰得也。左傳曰。凡獲器用曰得。
多則切。一部。
按此字已見於見部。與得並爲小篆。義亦少異。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