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ēi     
注音:ㄅㄟ
部首:
总笔画:12

统一码:U+60B2

字形分析:上下结构

四角:11331

五笔86:DJDN
五笔98:HDHN

仓颉:LYP

规范编号:50

五行属性:水

HTML代码:&#24754

CSS代码:\60B2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sorrow, grief; sorry, sad CJK



笔画顺序

笔顺:竖 横 横 横 竖 横 横 横 点 折 点 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bēi   ㄅㄟˉ

伤心,哀痛:~哀。~伤。~怆。~痛。~切。~惨。~凉。~愤。~凄。~恸。~吟。~壮。~观。~剧。乐极生~。 怜悯:~天悯人。


schwermütig (Adj)​,traurig (Adj)
triste,tristesse,douleur,compassion (bouddhisme)​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bēi

<形>
(1) (形声。从心,非声。本义:哀伤;痛心) (2) 同本义 [grieved;sad] 悲,痛也。——《说文》 悲,伤也。——《广雅》 忧心且悲。——《诗·小雅·鼓钟》 我心伤悲。——《诗·召南·草虫》 并于肺则悲。——《素问·宣明五气篇》 至于悲谷。——《淮南子·天文》。注:“西南方之大壑也。言深峻,临其上令人悲思,故名。” 何哭之甚悲也。——晋· 干宝《搜神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悲怆(悲伤);悲怨(悲痛怨恨);悲惋(悲伤惋惜);悲吟(悲伤哀叹);悲忧(悲伤忧虑);悲郁(悲伤忧郁);悲涕(悲痛的眼泪);悲哭(悲痛号哭);悲怒(悲痛愤怒);悲疚(悲痛);悲戚(悲痛忧伤);悲恻(悲痛) (4) 悲哀 [doleful]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悲雨(因悲哀而泪下如雨);悲哽(悲哀哽咽) (6) 悲壮;悲凉 [solemn and stirring] 戍角悲吟。——宋· 姜夔《扬州慢》 (7) 又如:悲角(悲壮的号角声);悲风(凄厉的风声);悲默(忧伤沉默) (8) 悲愤 [grieved and indignation] 余闻而愈悲。——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词性变化


  bēi  

<动>

(1) 眷念;怅望 [think of] 游子悲故乡。——《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悲谓顾念也。” (2) 又如:悲思(思念,怅念) (3) 哀怜;怜悯 [compassion;pity] 悲予志焉。——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余悲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4) 感叹,慨叹 [sigh with feeling] 悲哉世也。——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 可悲 [lamentable;sad]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吕氏春秋·察今》


  bēi  

<名>

(1) 悲哀,伤心[sorrow]。如:悲喜交集;悲欢离合 (2) 悲叹 [sad with feeling] 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佛教语,愿解他人痛苦之心。悲是大乘佛教菩萨概念的基本特点[karuna]。 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又如:慈悲;大慈大悲;悲智 (4) 苦[hardworking] 吾于佗文不知蹇涩,惟作诗甚苦,悲唫累日,仅能成篇。——宋· 胡仔《杜少陵三》




國語辭典

ㄅㄟ

bēi 

哀伤。 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思念、顾念。 《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 《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ㄅㄟ

bēi 

哀痛。 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 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 如:「慈悲」。


ㄅㄟ

bēi 

哀伤的。 《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凄厉的。 如:「悲曲」、「悲声」。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康熙字典》

【卯集】
【卯集上】
部首:
总笔画:12
部首笔画:4
部外笔画:8

《唐韻》府眉切《集韻》《韻會》《正韻》逋眉切,𠀤音𤰞。 《說文》痛也。从心非聲。有聲無淚曰悲。 《詩·豳風》女心傷悲。 《毛傳》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 《鄭箋》春女感陽氣而思男,秋士感隂氣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一曰心非爲悲。心之所以非則悲矣。 《淮南子·原道訓》憂悲多恚,病乃成積。  又叶補皆切,擺平聲。 《楚辭·九辯》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悵而自悲。四時遞來而卒歲兮,隂陽不可與儷偕。


《说文解字》

【卷十】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府眉切

痛也。从心非聲。

『清代:段玉裁』


痛也。
按憯者、痛之深者也。恫者、痛之專者也。悲者、痛之上騰者也。各從其聲而得之。
从心。非聲。
府眉切。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