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横 竖 撇 点 横 横 横 撇 点 横 横 竖
<动>
(1) 用棍棒打 [beat with a stick] 其或迟违,则赤棒棒之。——《北齐书·琅琊王(萧)俨传》 (2) 又如:棒杀(用棍棒打死);棒毒(用棒毒打)
<形>
(1) 〈方〉∶好,[水平] 高。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 [good;excellent]。如:字写得棒;功课棒;玉米长得真棒 (2) 〈方〉∶肌肉发达的,强健有力的 [strong]。如:棒实(健壮);棒小伙子 (3) 〈方〉∶坚硬的,不柔软的(多指食物) [hard]。如:棒硬(坚硬)
ㄅㄤˋ
粗木棍。 如:「木棒」、「球棒」。 《魏书·卷七四·尒朱荣传》:「人马逼战,刀 不如棒。」 棒球比赛中依序上场的打击者,或接力赛跑轮番上阵的选手。 如:「强棒」、「第一棒」、「第二棒」、「第四棒投手指定打击」。 引申为工作的传承或责任的替换。 如:「交棒」、「接棒人」。 西藏早期宗教的俗称。为 Bon的音译。略似于中国的巫、道,所奉者为丹巴嘉饶(智者大师),分左右两派,棒属右派,近于喇嘛红教,以镇压妖魔、幻术为主。衣冠皆黑衣,故有黑教之称。当地人称为「棒」。 也称为「崩薄」、「颇母」。
ㄅㄤˋ
用棍子打。 《北齐书·卷一二·孝成十二王传·瑯琊王俨传》:「其或迟违,则赤棒棒之。」
ㄅㄤˋ
形容技术高、能力强。 如:「他的书法写得真棒!」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步項切,旁上聲。 《說文》梲也。 《類篇》同㭋。亦作棓。 《廣韻》杖也,打也。 《魏志·武帝紀》除北部都尉,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 《魏書·爾朱榮傳》人馬逼戰,刀不如棒。 又《正韻》蒲浪切,音傍。義同。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