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焉:古汉语助词;相当于“于此”。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焉:文言虚词,犹言于此。在焉:在于此,在这里。指心神不属,思想不集中。《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徐德归来几日,看见莫大姐神思撩乱,心不在焉的光景,又访知杨二郎仍来走动。”叶圣陶《校长》:“上课以前总不肯早来一刻,而上课时又总是一种心不在焉的神气。” 主谓 心思不在这儿。形容思想不集中,不能专注。《礼记·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杨沫《青春之歌》:“他的笑中却使道静感到有些蹊跷,好像~的样子。”△贬义。常用于做事没心思。→魂不守舍 无所用心 漫不经心 心猿意马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解释 心思不在这里。形容思想不集中。 出处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 知其味。” 《大学》本为《礼记》中的一篇,南宋朱熹将其列入《四书章 句集注》,从而成为“四书”之一。 《大学》认为,一个要向天下阐明光明美好之德行的君主,首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应治理好自 己的家庭。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首先应修养自身。要修养自身, 首先应获得一定的知识。要获得知识,就要探究事物的原理。事 物的原理探究了,才能彻底深入地了解事物。彻底了解了事物, 意念才能诚实。意念诚实了,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了,才能 自我修养。自我修养好了,家庭才能得到治理。家庭治理好了, 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天下才能太平。所以从天子到 普通百姓,都要以修养自身为根本。 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心思。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思 呢?如果自己有所愤怒,心就不能得到端正;有所恐惧,也不能 得到端正;有所喜好,也 不能得到端正;有所担忧, 也不能得到端正。心思如 果不集中在如何提高自己 上,就会看了也看不见, 听了也听不见,吃东西也 会不知道滋味。因此,修 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 心。 近义 漫不经心 反义 全神贯注 例句 哥哥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书, 对于弟弟那些无聊的问题,他 只是心不在焉地应付了几句。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存,居:存~。健~。青春长~。 存留于某地点:~家。~职。~位。 关于某方面,指出着重点:~于(a.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为内容;b.决定于)。~乎。事~人为。 表示动作的进行:他~种地。 介词,表示事情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逃。~望。~握。~理。~朝(cháo )。~野。~世。 和“所”连用,表示强调:~所不辞。无所不~。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不复出~。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置土石? 文言助词:又何戚~。
《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 《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 《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 《玉篇》《廣韻》𠀤訓火藏。 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 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 又本也。 《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 《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 《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 《註》得氣之本也。 《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 又中也。心在身之中。 《詩序》情動于中。 《正義曰》中謂中心。凡言中央曰心。 《禮·少儀》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 《註》不提心,謂不絕中央也。 《古歌》日出當心,謂日中也。 《邵雍淸夜吟》月到天心處,言月當天中也。 又東方五度,宿名。 《史記·天官書》心爲明堂。 又《禮·明堂位》夏后氏祭心。 《註》氣主盛也。 又《月令》季夏祭先心。 《註》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則心爲尊也。 又去聲。 《吳棫·韻補》息吝切。 《外紀》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爲心。下心字去聲。 又叶思眞切,音新。 《前漢·安世房中歌》我定歷數,人告其心。敕身齊戒,施敎申申。 又叶先容切,音松。 《詩·大雅》吉甫作頌,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前漢·禮樂志》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 又叶思征切,音騂。 《揚子·太𤣥經》勤于心否貞。 又叶桑鳩切,音修。 《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簫叶疏鳩切。 又叶思敬切,音性。 《王微觀海詩》善卽誰爲御,我來無別心。聊復寓兹興,兹興將何詠。 《說文》長箋》借華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蘊同文諸書,各以意闡古文,與今文稍遠,槪不泛引。 《類篇》偏旁作忄。亦作㣺。◎按《字彙》《正字通》心俱音辛,誤。辛在眞韻,齊齒音也。心在侵韻,閉口音也。如心字去聲,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蓋信字爲眞韻內辛字之去聲,乃齊齒音也。若侵韻內心字之去聲,乃閉口音,有音而無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類是也。蓋齊齒之辛,商之商也,閉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無別。
『不』《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焉』《廣韻》於乾切《集韻》《韻會》於虔切《正韻》因肩切,𠀤音嫣。 《說文》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 《廣韻》鳥雜色。 《禽經》黃鳳謂之焉。 又《玉篇》安也,疑也。 《廣韻》何也。 《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又《史記·歷書》太初元年,歲名焉逢。 《註》索隱曰。漢書作閼逢。 又山名。 《史記·匈奴傳》過焉支山。 又國名。 《前漢·西域傳》焉耆國,治員渠城。 又《唐韻》有乾切《集韻》《韻會》尤虔切《正韻》夷然切,𠀤音䗡。 《玉篇》語巳之辭也是也。 《易·坤卦》爲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 又《廣韻》語助。 《詩·邶風》已焉哉。 又《鄘風》終焉允臧。 又《淮南子·時則訓》天子焉始乗舟,薦鮪子寢廟。 《註》焉,猶於也。 又《正韻》延知切,音夷。 《周禮·秋官·行夫》焉使則介。之《釋文》焉,劉音夷。 《註》夷使使於四夷,則行夫主爲之介。一謂夷發聲。◎按周禮本作焉,而註直攺作夷,是焉。夷古通用不獨音同也。《正字通》云:周禮焉字,連上句讀,居于其國,則掌行人之勞辱事焉,使則介之。焉,語助也。當如字讀。讀作夷,非。《正字通》之說,於文義極順。但二鄭作夷,必非無據,今仍之。 又《廣韻》謁言切《集韻》依言切,𠀤音蔫。 《廣韻》安也。 又不言也。 又叶於堇切。 《劉向·列女贊》齊女徐吾,念績獨貧。夜托燭明,李吾絕焉。 《讀書通》焉通作案。禮三年問:焉使倍之。荀子禮論篇作,案使倍之。〇按荀子內案字頗多,皆係方言,不與焉通,讀書通非。說文焉鳥之焉,徐鉉作有乾切,讀若䗡。韻會因之。今从玉篇、廣韻讀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