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能敌得住的对手。指谁也抵挡不住。多形容军威极壮;锐不可当。
三国 蜀 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敌:对手,敌手。所到之处,没有敌手。形容无往而不胜。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兵势》:“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晋书.苏峻传》:“峻狡黠有智力,其徒党骁勇,所向无敌。”《荡寇志》一一○回:“猿臂兵个个奋勇,大呼驰突,所向无敌。”亦作“所当无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主谓 所向,力量达到之处。敌,抵挡。力量所到之处,任何一方都抵抗不住。形容力量强大,势不可挡。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击者万全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的。”△褒义。多用于描写力量强大。→所向披靡 望风披靡 ?一败涂地。也作“所向无前”、“所当无敌”。
处,地方:住~。哨~。场~。处~。 机关或其他办事的地方的名称:研究~。派出~。 量词,指房屋:一~四合院。 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部(所率领的部队)。~谓(a.所说的;b.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意)。无~谓(不关紧要,不关心)。~有。各尽~能。~向无敌。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用在动词前,与前面的“为”或“被”字相应,表示被动的意思:为人~敬。 姓。
对着,朝着,与“背”相对:~背(bèi )。~北。 目标,意志所趋:志~。方~。 偏袒,袒护:偏~。 近,临:~晚。秋天漠漠~昏黑。 从前:~日。~者。 从开始到现在:~例。一~。 姓。
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人。~方。~寇。 指敌人:~后。~情。~酋。~特。轻~。克~制胜。 抵挡:寡不~众。 相当:势均力~。匹~。~手(能力相等的对手)。 仇视:~意。“诸侯~王所忾”。
《唐韻》疏舉切《集韻》《韻會》爽阻切,𠀤數上聲。 《說文》伐木聲也。从斤,戶聲。 又處所。 《詩·鄭風》獻于公所。 又《商頌》及爾斯所。 又《漢制》車駕所在曰行在所。 《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故所在曰行在所。 又《關西方言》致力于一事爲所。所謂絕利一源也。 《書·無逸》君子所其無逸。 又《召誥》王敬作所。 又語辭。 《論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 又誓辭。 《論語》予所否者。 《左傳·僖二十四年》所不與舅氏同心者。 又指物之辭。 《禮·檀弓》其高可隱也。 《註》謂高四尺所。 《前漢·疏廣傳》問金餘尙有幾所。 《註》幾所,猶幾許也。 《張良傳》父去里所復還。 《註》里所,猶里許也。 又姓。漢武帝時諫議大夫所忠。 又叶襄里切,音徙。 《班固·西都賦》繚以宮牆,四百餘里。離宮別館,三十六所。
『向』《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許亮切,音蠁。 《說文》北出牖也。从宀从口。 《註》牖所以通人气,故从口。 《玉篇》窻也。 《詩·豳風》塞向墐戸。 《傳》北出牖也。 《疏》士虞禮註云:嚮、牖一名也。北爲寒之備,不塞南窻,故云北出牖也。 《廣韻》嚮與向通用。 《集韻》亦作𤖽。 《正韻》亦作鄕。 《禮·明堂位》刮楹達鄕。◎按明堂位註,鄕謂夾戸窻也。每室八窻,爲四達,則凡牖皆名鄕,不獨北出牖矣。 又《廣韻》對也。 《戰國策》西向事秦。 《莊子·秋水篇》望洋向若而嘆。 又或作嚮。 《易·說卦》嚮明而治。 亦作鄕。 《禮·明堂位》南鄕而立。 又《集韻》趣也。 又《韻會》救也。 又昔也。 《莊子·寓言篇》若向也俯,而今也仰。 亦通作鄕。 《論語》鄕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式亮切,音餉。 《廣韻》姓也。 《左傳·成五年》諸侯謀復會宋公,使向爲人辭以子靈之難。 《釋文》向,舒亮反。 又《玉篇》地名。 《詩·小雅》皇父孔聖,作都于向。 《註》向在東都畿內,今孟州河陽縣。 《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向。 《註》軹縣西有地,名向上。 《襄十一年》諸侯會于北林師于向。 《註》在𩒛川長社縣東北。 《後漢·郡國志》𩒛川郡有向鄕。 又《集韻》國名。 《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 《註》向,小國也,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 《史記·褚少孫補三皇紀》怡向申莒,皆姜姓之後,漢爲縣。 《前漢·地理志》沛郡向縣。 《註》向,故國,姜姓,炎帝後。 又《集韻》《正韻》𠀤許兩切,音嚮。 《集韻》人字。 《左傳·襄十一年》晉侯使叔肸告于諸侯。 《註》叔肸,叔向也。 《釋文》向,許文反。 《前漢·𠛬法志》作叔嚮,顏師古:音許兩反。 又《正韻》古文嚮字。註詳十六畫。 《廣韻》《集韻》𠀤許亮切,音䦳。 《集韻》面也,對也。 《書·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 《傳》火炎不可嚮近。 又《洛誥》伻嚮卽有僚。 《傳》當使臣下各嚮就有官。 《易·隨卦》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又《書·洪範》嚮用五福。 《傳》言天所以嚮勸人用五福。 又《前漢·丙吉傳》嚮使丞相不先聞馭吏言,何見勞勉之有。 又《廣韻》《集韻》𠀤許兩切,音響。 《廣韻》爾雅,兩階閒謂之嚮。○按今《爾雅·釋宮》作鄉。 又《書·洪範嚮用五福釋文》嚮,許亮反,又許兩反,二音皆可讀。 又《史記·游俠傳》何知仁義,已嚮其利者爲有德。 《註》索隱曰:嚮者,享受也。 又與響同。 《易·系辭》其受命也如嚮。 《莊子·養生主》砉然嚮然。 《前漢·賈山傳》天下嚮應。 又與饗同。 《前漢·宣帝紀》上帝嘉嚮。 《註》師古曰:嚮,讀曰饗。 《集韻》本作鄉。
『无』《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敌』《集韻》乎刮切,音頢。盡也。 《廣韻》徒歷切《集韻》《韻會》亭歷切,𠀤音狄。 《說文》仇也。 《書·微子》相爲敵讎。 又《爾雅·釋詁》敵,當也。 《疏》仇匹相當也。 《易·同人》伏戎於莽,敵剛也。 《左傳·文六年》敵惠敵怨,不在後嗣。 又《爾雅·釋詁》敵,匹也。 《博雅》輩也。 《玉篇》對也。 《禮·曲禮》雖貴賤不敵。 又《增韻》拒抵也。 《管子·兵法篇》明理而勝敵。 又《博雅》上也。 《廣韻》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