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拄笏看山”。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同“拄笏看山”。金 元好问《西山楼为王仲理赋》诗之二:“拄笏西山志骑曹,朝来爽气与秋高。” 见“拄笏看山”。
用手扶着杖或棍支持身体的平衡:~着拐棍走。 讽刺,驳倒:“(云)既论难,连~五鹿君”。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方。~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宫(借指妃嫔)。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学。~画。~餐。~医。 姓。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 姓。
《正韻》腫庾切,音主。牚也,支也。 《禮·喪大記》旣葬拄楣。 《疏》拄楣稍舉,以納日光。 《戰國策》齊嬰兒謠曰:大冠若箕,脩劒拄頤。 《前漢·西域傳》車師後王姑句,以道當爲拄置,心不便也。 《註》言有所置立,而支拄於巳,故心不便也。 又刺也,距也。一曰從旁指也。 《前漢·朱雲傳》五鹿充宗爲梁丘易,雲入論難,連拄五鹿君。 又《唐韻》知庾切《集韻》《韻會》冢庾切,𠀤音𪐴。義同。亦通作柱。
『笏』《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呼骨切,音忽。公及士所搢也。 《禮·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則書于笏。 《左傳·桓二年》袞冕黻珽。 《註》珽,玉笏也,若今吏之持簿。 《晉書·輿服志》古者貴賤皆執笏,有事則搢之于腰帶。 《釋名》笏,忽也,備忽忘也。 《廣韻》笏,一名手版,品官所執。 《輿服雜事》五代以來,惟八座尚書執笏,以筆綴手版頭,紫囊裹之。其餘王公、卿、士但執手版,主于敬。不執筆,示非記事官也。 《正字通》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以粉飾之。 又《韻會》通作曶。 《史記·夏本紀註》鄭康成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 又《集韻》武粉切,音刎。笢笏,手循笛孔貌。 《馬融·長笛賦》笢笏抑隱,行入諸變。 又《集韻》文拂切,音勿。笢笏,繁密貌。
『西』《唐韻》先稽切《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𠀤音粞。 《類篇》金方也。 《說文》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栖,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文作㢴,象形也。 《前漢·律歷志》少隂者西方,西遷也。隂氣遷落物,於時爲秋。 《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 又地名。 《晉書·地理志》西郡。 《韻會》唐置西州。 又姓。 《通志·氏族略》西氏。 《姓苑》西門豹之後,改爲西。 又《集韻》相咨切,音私。義同。 又《篇海》蘇前切,音先。 《前漢·郊祀歌》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飮榮泉。 《後漢·趙壹傳·窮鳥賦》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 又《韻補》斯人切,叶音辛。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𤣥醴騰湧於隂溝,甘露被宇而下臻。朱桂黝鯈於南北,芝蘭阿那於東西。 又《類篇》乙却切,音約。平量也。 又《廣韻》籀文作𠧧。○按《玉篇》等書西字另一部。今从《字彙》《正字通》附入襾部。
『山』《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𠀤與刪音同。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徐曰》象山峰𠀤起之形。 《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 《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書·禹貢》奠高山大川。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 《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 《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 《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複姓。 又《集韻》《韻會》𠀤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又叶疏臻切,音甡。 《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 《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𠀤互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