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足挂齿


   足:值得;挂齿:提及,谈及。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ú zú guà chǐ
成语简拼 wzgc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足:值得;挂齿:提及,谈及。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




成语示例


尚系乳抱,~。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四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脚:~下(对对方的敬称)。~迹。~球。~坛。失~。高~(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轻重。画蛇添~。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碗~。 充分,够量:~月。~见。~智多谋。 完全:~以。~色。 值得,够得上:不~为凭。微不~道。 增益:以昼~夜。

悬吊:悬~。~图。~牌。~锄。~镰。~帅(掌帅印,喻居于领导、统帅地位)。披红~绿。~一漏万。 牵记,牵连,牵累:牵~。记~。~念。~连。~累(连累)。 登记:~号。~失。 切断电话,也指打电话:给小张~个电话。 钩住:衣服被钉子~住了。 物体表面蒙上或糊着:脸上像~了一层霜。 量词,多用于成套或成串的东西:一~珠子。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无』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足』

《唐韻》卽玉切《集韻》《韻會》《正韻》縱玉切,𠀤音哫。 《說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註》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 《釋名》足,續也,言續脛也。 《易·說卦》震爲足。 《疏》足能動用,故爲足也。 《禮·玉藻》足容重。 《註》舉欲遲也。  又《廣韻》滿也,止也。 《書·仲虺之誥》矧予之德,言足聽聞。 《詩·小雅》旣霑旣足。 《禮·學記》學然後知不足。 《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  又不可曰不我足。 《吳語》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虃,百足。 《註》音纖。  又姓。 《戰國策》足强。 《註》韓人。  又《廣韻》子句切《集韻》遵遇切《韻會》子遇切《正韻》將豫切,𠀤音沮。 《論語》巧言令色足恭。 《疏》足,成也。謂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 《朱傳》過也。 《揚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又《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時,苗足本。 《註》足,猶擁也。  又《廣韻》添物也。 《類篇》益也。 《前漢·五行志》不待臣音,復讇而足。  又《韻補》叶子悉切。 《易林》欲飛無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爲賊。

『挂』

《唐韻》《集韻》《韻會》古賣切《正韻》古畫切,𠀤音卦。 《說文》畫也。 《正字通》圭从二土,有畺畫義。  又《玉篇》懸也。 《儀禮·少牢禮》挂於季指。 《戰國策》無把銚挂耨之勢,而有積栗之實。通作掛。  又剛挂,矢鏃名。 《潘岳·射雉賦》屬剛挂以潛擬。 《註》一作罫。  又《集韻》胡卦切,音畫。礙也。同罫。與絓通。  又涓畦切,音圭。別也。 《莊子·漁父篇》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挂功名。或作刲。一曰中鉤取物也。 《唐韻》《集韻》《韻會》古賣切《正韻》古畫切,𠀤音卦。別也。  又揲筮,置著小指閒也。 《易·繫辭》掛一以象三。 《註》置而不用曰掛。 《又》再扐而後掛。 《註》合而置之曰掛。 《朱子·本義》掛者,懸於左手小指之閒。  又《正韻》與掛同。 《易·乾卦疏》易緯云: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於人。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買切,音柺。義同。陸德明易釋文有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