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津:兴趣浓厚。乐道:乐于谈论。形容很有味地谈论感兴趣的事。
清 钱学纶《语新》下卷:“风流贤宰,疾恶怜才,俱假文字为劝惩,邑人士咸津津乐道之。”
津津:兴味浓厚的样子。乐道:乐于谈论。指饶有兴趣地去谈论。清.钱泳《履园丛话.鳖精》:“世传盲词中有白蛇传,虽妇人女子皆知之,能津津乐道者,而不知此种事,世间竟有之。”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二:“及其事过境迁,作伪情状,既已败露,而前此之信之者,尚津津然乐道之。”茅盾《忆冼星海》:“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觉得何幸而有此罢?” 偏正 形容非常有兴趣地谈论。高阳《粉墨春秋》16回:“传说中最为人所~的是‘福将’李福林之福。”△常用于表示人们感兴趣的谈论话题。→兴致勃勃如数家珍 ?意兴索然 索然寡味
渡水的地方:~渡。关~。~要。问~。 口液,唾液:~液。~~有味。 汗:遍体生~。 滋润,补:~润。~贴。 中国天津市的简称。
渡水的地方:~渡。关~。~要。问~。 口液,唾液:~液。~~有味。 汗:遍体生~。 滋润,补:~润。~贴。 中国天津市的简称。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笑:这事太可~了。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姓。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传~。修~。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说,讲:~白。常言~。能说会~。 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线条:铅笔~儿。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量词:一~大河。两~门。上三~漆。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唐韻》將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資辛切,𠀤音蓁。 《說文》渡也。 《書·泰誓》大會于孟津。 《正義》孟是地名,津是渡處。 又潤也。 《周禮·地官》辨五地之物生,二曰川澤,其民黑而津。 又星次名。 《爾雅·釋天》析木謂之津。 又星名。 《甘氏星經》天津九,星在虛北河中,主津瀆,津梁。 又河津。 《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魚不能上,上則爲龍。 又楚地名。 《左傳·莊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大敗于津。 又觀津,縣名。 《輿地廣記》本趙地,漢爲縣,屬信都郡。 又濟渡後學之意。 《劉勰·新論·崇學篇》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不傳。 又津津,溢也。 《莊子·庚桑楚》其中津津乎猶有惡。 又《韻補》叶將先切,音牋。 《黃庭經》中有童子冥上𤣥,主諸六府九液源,外應兩耳百液津。
『津』《唐韻》將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資辛切,𠀤音蓁。 《說文》渡也。 《書·泰誓》大會于孟津。 《正義》孟是地名,津是渡處。 又潤也。 《周禮·地官》辨五地之物生,二曰川澤,其民黑而津。 又星次名。 《爾雅·釋天》析木謂之津。 又星名。 《甘氏星經》天津九,星在虛北河中,主津瀆,津梁。 又河津。 《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魚不能上,上則爲龍。 又楚地名。 《左傳·莊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大敗于津。 又觀津,縣名。 《輿地廣記》本趙地,漢爲縣,屬信都郡。 又濟渡後學之意。 《劉勰·新論·崇學篇》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不傳。 又津津,溢也。 《莊子·庚桑楚》其中津津乎猶有惡。 又《韻補》叶將先切,音牋。 《黃庭經》中有童子冥上𤣥,主諸六府九液源,外應兩耳百液津。
『道』《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𠀤陶上聲。 《說文》所行道也。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 《詩·小雅》周道如砥。 《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 《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 《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又順也。 《書·禹貢》九河旣道。 《註》順其道也。 又國名。 《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 《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又當道,草名。 《博雅》當道,馬舄也。 又《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𠀤陶去聲。 《正韻》言也。 《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又由也。 《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 《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又治也。與導同。 《論語》道千乗之國。 《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又引也。 《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又從也。 《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 《山海經》風道北來。 《註》道,從也。 又《字彙補》動五切,音覩。 《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又叶徒厚切,頭上聲。 《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集韻》道古作𡬹。註見辵部九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