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


   曾经:以前经历过;沧海:大海。曾经见过大海。后比喻人见过大世面;眼界很高。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éng jīng cāng hǎi
成语注音 ㄘㄥˊ ㄐ一ㄥ ㄘㄤ ㄏㄞˇ
成语正音 “曾”,不能读作“zēng”。
成语简拼 cjch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曾經滄海
成语英文 have crossed the deep,blue sea(having seen and experienced much)
成语日文 世(よ)の移(うつ)り変(か)わりを経(へ)ていて,視野(しや)が広(ひろ)くなっている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曾经:以前经历过;沧海:大海。曾经见过大海。后比喻人见过大世面;眼界很高。




成语示例


老兄是曾经沧海,车皮底下也呆过三天三夜,这一点挤,而且不过两个钟头,不算什么,算不了什么。(茅盾《一个够程度的人》)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成语典故

《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唐 元稹《离思》诗之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以“曾经沧海”谓见过大世面,眼界开阔,经验丰富。《儿女英雄传》三一回:“请教,一个曾经沧海的十三妹,这些玩意儿可有个不在行的?” 述宾 比喻见过大世面,见多识广,经验丰富。语本《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叶志坚《杂色雨》:“轻易对自己让步?不可能。邹文琴呢,她会因此害怕么,也不能~难为水,她永远难以忘却那使人沉醉的时光,她宁可抛弃这个小小山城的幸福。”△多用于表示对平常事物已不以为意。→百炼成钢 ?初出茅庐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祖父。~孙。 古同“增”,增加。 竟,简直,还(hái ):“以君之力~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 姓。

尝,表示从前经历过:~经。未~。何~。~几何时。 古同“层”,重(chǒng )。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洋。~域。~拔。~疆。~内。~岸。~誓山盟。五湖四~。 用于湖泊名称:青~。中南~。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碗。~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口。 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的:人山人~。火~。 漫无目标地:~骂。~找。 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棠。 特指中国上海:~派。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曾』

《唐韻》昨稜切《集韻》《韻會》徂稜切,𠀤音層。 《說文》詞之舒也。从八从曰𡆧聲。 《九經字樣》曾从𡆧。𡆧,古文窻字。下从曰,上从八,象氣之分散也。經典相承,隷省作曾。 《詩·大雅》曾莫惠我師。 《論語》曾是以爲孝乎。 《孟子》爾何曾比予於是。  又《廣韻》經也。 《增韻》嘗也。 《韻會》乃也,則也。  又與層通。 《後漢·張衡傳》登閬風之曾城兮。 《文選》作層城。  又《廣韻》作滕切《集韻》《韻會》咨騰切,𠀤音增。 《書·武成》惟有道曾孫周王發。 《爾雅·釋親》王父之考爲曾祖,孫之子爲曾孫。 《註》曾,猶重也。  又《左傳·襄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 《註》曾臣,猶末臣。 《疏》曾祖曾孫者,曾爲重義。諸侯之於天子,無所可重。曾臣猶末臣,謙𤰞之意耳。  又《楚辭·九歌》翾飛兮翠曾。 《註》曾,舉也。  又與橧同。 《禮·禮運》夏則居橧巢。 《釋文》橧,本又作曾。  又與增同。 《孟子》曾益其所不能。 《孫奭·音義》曾當讀作增。  又姓。 《姓氏急就篇》曾氏出於鄫,姒姓,莒滅鄫,子孫在魯者別爲曾氏。 《孫奕·示兒編》曾字除人姓及曾孫外,今學者皆作層字音讀。然經史𠀤無音,止當音增。 《韻會》今詳曾字有音者,合從本音。餘無音者從層音,亦通。

『海』

《唐韻》《正韻》呼攺切《集韻》《韻會》許亥切,𠀤音醢。 《說文》天池也。以納百川者。 《釋名》海,晦也。主承穢濁水,黑如晦也。 《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  又環九州爲四海。 《書·禹貢》四海會同。 《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又物產饒富爲陸海。 《前漢·東方朔傳》所謂天下陸海之地。  又天海,星名。 《甘氏星經》天海十星,在壁西南。  又州名。 《廣韻》禹貢徐州之域,七國時屬楚,秦爲薛郡,漢爲東海郡。後魏爲海州。  又《韻補》叶虎洧切,音喜。 《詩·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飛隼,載飛載止。  又叶火五切,音虎。 《陸雲·陸丞相誄》靖共夙夜,匪寧匪處。經始綿綿,滂沱淮海。 《集韻》或作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