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称赞。谁看见了都称赞。
清 陈裴之《湘烟小录 瑞兰雪涕拜题》:“云公子人品学问,有目共赏。”
看见的人都赞赏。形容十分优秀或突出。清.戚蓼生《石头记序》:“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 主谓 凡看见的人都赞赏。《老残游记》12回:“这诗是王壬秋闿运选的。这人负一时盛名,而《湘军志》一书做的委实是好,~,何以这诗选的未惬人意呢?”△褒义。形容事物非常完美,多用于指人、文艺作品、学术著作等等。→有口皆碑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表示大、多:~学问。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眼睛:~光。醒~。历历在~。~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看,视:~语。~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纲举~张。 名称:数~。巧立名~。 标题:~录。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和鸡形~。 孔眼:网~。 指为首的人:头~。
相同,一样:~性。~同。同甘~苦。 彼此都具有、使用或承受:患难与~。休戚与~。 一起,一齐:~鸣。~勉。~议。~处(chǔ)。 总计,合计:~计。总~。 与,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 “共產党”的简称。
古同“恭”,恭敬。 古同“供”,供奉,供给。
《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𠀤音友。 《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 《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 又《玉篇》不無也。 《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又《詩·商頌》奄有九有。 《傳》九有,九州也。 又《左傳·桓三年》有年。 《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又姓。 《論語》有子。 《註》孔子弟子有若。 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 《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詩·邶風》不日有曀。 《註》有,又也。 又《韻補》叶羽軌切。 《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又叶演女切。 《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有。三酒旣醇,五齊惟醹。
『目』《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六切,音牧。 《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 《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 《韓詩外傳》心之符也。 《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 《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 《書·舜典》明四目。 《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 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 《史記·𨻰丞相世家》𨻰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 又動目以諭也。 《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又含怒側視也。 《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又《小爾雅》要也。 《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 《疏》是要目之事。 又見也。 《公羊傳·桓二年》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 《註》目,見也,斥見其惡也。 又稱也。 《穀梁傳·隱元年》段,鄭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 《註》謂稱鄭伯。 又條目。 《論語》請問其目。 《註》條件也。 《前漢·劉向傳》校中祕書,各有條目。 又節目。 《禮·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方氏曰:節則木理之剛,目則木理之精。 又題目。 《後漢·許劭傳》曹操微時,常求劭爲己目。 《註》命品藻爲題目。 《晉書·山濤傳》甄拔人物,各有題目,時稱山公啓事。 又凡目。 《周禮·天官·小宰》師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 《公羊傳·僖五年》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 《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事也。 又科目。 《舊唐書·懿宗紀》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舉人。 《宋史·選舉志》宋之科目有進土,有諸科,有武舉,常選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爲盛。 又黃目,周彝名。 《禮·明堂位》鬱尊用黃目。 又暉目,鴆鳥也。 《淮南子·繆稱訓》暉目知晏。 《註》晏,無雲也。天將晏靜,暉目先鳴。 又比目,魚名。不比不行。亦謂之鰈。見《爾雅·釋地》。 又橫目,傅草別名。鬼目,苻草別名。俱見《爾雅·釋草》。 又海外有一目國,一目中其面而居。見《山海經》。 又天目,山名。 《元和地志》上有兩峰,峰頂各一池,若天左右目。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河目縣,屬幷州。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目州隷隴右道。 又姓。 《潛夫論》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後。 又目宿,草名。通作𥄕。 《前漢·西城傳》馬耆目宿。 《史記·大宛傳》作苜蓿。 又叶莫筆切,音密。 《夏侯湛抵疑》心有窮志,貌有飢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躍舟船之檝。惜東壁之光,不以寓貧婦之目。
『共』《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渠用切,蛩去聲。 《說文》同也。从廿卄。 《徐曰》廿音入,二十共也,會意。 《玉篇》同也,衆也。 《廣韻》皆也。 《增韻》合也,公也。 《禮·王制》爵人于朝,與士共之。 《史記·張釋之傳》法者,所與天下共也。 又《唐韻》九容切《集韻》《韻會》居容切,𠀤音恭。 《前漢·王褒傳》共惟秋法,五始之要。 《註》服虔曰:共,敬也。師古曰:共,讀曰恭。 又姓。 《氏族略》以國爲氏。 又地名。 《詩·大雅》侵阮徂共。 《韻會》阮國之地,在河內共城。 又《集韻》古勇切《正韻》居竦切,𠀤恭上聲。 《前漢·百官公卿表》垂作共工,利器用。 《註》應劭曰:垂,臣名也。爲共工,理百工之事。共讀曰龔。 又向也。 《論語》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又姓。 《前漢·匈奴傳》太守共友。 《註》師古曰:共友,太守姓名也。共讀曰龔。 又《集韻》《正韻》𠀤居用切,恭去聲。 《左傳·僖四年》敢不共給。 《前漢·成帝紀》無共張繇役之勞。 《註》師古曰:共音居用反,謂共具張設。 又《律歷志》共養三德爲善。◎按,共給,共養,有平、去二音,音別義同,故《正韻》東、送二韻共供兩存之。 又《正韻》忌遇切,音具。 《周禮·天官·內饔》掌共羞修𠛬膴胖骨鱐,以待共膳。 《註》掌共,共當爲具。 又《集韻》胡公切,音洪。共池,地名。 《字彙》本作卄,象兩手合持之形。今作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