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


   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ú guāng lüè yǐng
成语注音 ㄈㄨˊ ㄍㄨㄤ ㄌㄩㄝˋ 一ㄥˇ
成语正音 “掠”,不能读作“luě”。
成语简拼 fgly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英文 a dim impression which vanishes easily
成语法文 fugitif comme un éclat ou comme une ombre
成语俄文 повéрхностное впечатлéние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成语示例


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禇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成语典故

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印象不深。《镜花缘》一八回:“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朱自清《文心序》:“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茅盾《如何击退颓风》:“如果读者读完了一本书,却不见书中写到这些问题,或虽触及,亦只浮光掠影。” 并列 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掠而过的影子。意谓未能深入,印象不深。语本唐·褚亮《临高台》:“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叶圣陶《游了三个湖》:“这回只是~地看看,写不成名副其实的游记,只是随便谈一点儿。”△多作贬义。用于描写人不深入实际。→走马看花 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明察秋毫 下马看花。 也作“浮光幻影”、“浮光略影”、“浮光蹑影”、“掠影浮光”、“游光掠影”。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漂在水面上,与“沉”相对:~桥。~力。~标。~萍。~泛。~沉。漂~。~光掠影。 表面的:~皮儿。~土。~雕。 空虚,不切实:~夸。~华。 不沉静,不沉着:轻~。~躁。 暂时的:~记。~支。 可移动的:~财。~荡。~吊。~动。 超过,多余:人~于事。 呈现,涌现:~现。~想。 中医指脉搏浮在肌肤表层:~脉。

太阳、火、电等放射出来耀人眼睛,使人感到明亮,能看见物体的那种东西:阳~。月~。火~。~华(明亮的光辉)。 荣誉:~临(敬辞,意含宾客来临给主人带来光彩)。~顾。~复。 使显赫:~大。~宗耀祖。 景物:春~明媚。 光滑:~滑。~洁。~泽。 完了,一点不剩:杀~烧~。吃~用~。 露着:~膀子。 单,只:~剩下一口气。 姓。

夺取:~夺。~取。抢~。劫~。 擦过:~视。浮光~影。 拷打:~笞。~治。拷~。 砍伐:~林。 顺手抓取:随手~起一根棍子。

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人~。花~。倒~。幻~。~壁。~响。~射(借甲指乙,或暗指某人其事)。无~无踪。~~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捕风捉~。含沙射~(喻暗地里诽谤中伤)。 形象:摄~(照相)。留~。剪~。~印。~像。 描摹:~写。~抄。~宋本。 指“电影”:~评。~院。~片。~视(电影和电视)。~坛。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浮』

《唐韻》縛牟切《集韻》《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𠀤音罘。 《說文》氾也。 《論語》乗桴浮於海。  又順流曰浮。 《書·禹貢》浮于濟漯。  又濟涉腰瓠曰浮。 《淮南子·釋山訓》百人抗浮。 《註》浮,瓠也。  又溢也,過也。 《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又先時曰浮。 《書·盤庚》鮮以不浮于天時。  又輕也。 《楚語》疏其穢而鎭其浮。  又浮浮,氣烝貌。 《詩·大雅》烝之浮浮。  又雨雪盛貌。 《詩·小雅》雨雪浮浮。  又衆彊貌《詩·大雅》江漢浮浮。  又浮沉,無定之意。 《詩·小雅》載沉載浮。  又《小爾雅》浮,罰也。謂罰爵也。 《禮·投壷》無偝立,無踰言,若是者浮。  又水名。 《水經注》靑河東北,浮水故瀆出焉。  又山名。 《山海經》竹山西百二十里曰浮山。  又《廣輿記》廣東高州府城東有浮山。  又羅浮,二山名。 《羅浮山記》在增城,博羅二縣境。  又竹名。 《戴凱之·竹譜》浮竹亞節,虛軟厚肉。  又石名。 《左思·吳都賦》浮石若桴。  又天浮,星名。 《甘氏星經》天浮四星,在左旗南北列。主漏刻。  又《莊綽鷄肋編》釣竿之半,繫以荻梗,謂之浮子。  又《甄權脈經》浮爲風爲虛。  又《集韻》普溝切,音桴。漂也。  又《韻補》叶符非切,音肥。 《楚辭·遠遊》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光』

《唐韻》古黃切《集韻》《韻會》《正韻》姑黃切,𠀤廣平聲。 《說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 《徐曰》光明意也。 《易·需卦》有孚光亨。 《程傳》有孚則能光明而亨通。 《正韻》輝光,明耀華彩也。  又《集韻》太歲在辛曰重光。  又諡法,能紹前業曰光。  又姓。 《廣韻》田光後,秦末子孫避地,以光爲氏。晉有光逸。  又《集韻》古曠切,廣去聲。飾色也。或作䊯。

『掠』

《唐韻》離灼切《集韻》《韻會》《正韻》力灼切,𠀤音略。 《說文》奪取也。 《廣韻》抄掠,劫人財物也。 《戰國策》掠於郊野,以足軍食。通作略。亦作剠。或作擽。  又《增韻》捎取也,拂過也。  又書法長撇古名掠。 《柳宗元曰》掠左出而鋒欲輕。  又《廣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𠀤音亮。亦奪取也。 《左傳·襄十一年》禁侵掠。  又《昭二十年》輸掠其聚。 《前漢·高帝紀》所過毋得鹵掠。  又搒笞也,治也。 《禮·月令》毋肆掠,止獄訟。 《註》掠謂捶治人。 《前漢·𨻰萬年傳》下獄掠治。

『影』

《廣韻》《集韻》《正韻》於丙切《韻會》於景切,𠀤英上聲。 《廣韻》形影。 《集韻》物之隂影也。 《書·大禹謨》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 《傳》若影之隨形,響之應聲。 《列子·天道篇》形動不生形而生影。 《顏氏家訓》《書·大禹謨》曰:惟影響。《周禮·地官·大司徒》土圭測影,《孟子》曰圖影失形,《莊子·齊物論》云罔兩問影,如此等尤當爲光景之景。凡隂景者,因光而生,故卽謂爲景。《淮南子·天文訓》呼爲景柱。《廣雅》晷柱,挂景。𠀤是也。至晉世《葛洪·字苑》始加彡爲影,音於景反。而世閒輒治《尚書》《周禮》《莊》《孟》从葛洪字,甚爲失矣。 《六書正譌》影者,光景之類合。通用景,非。毛髮藻飾之事不當从彡,今槩从影。  又漏影,刀名。 《古今注》漢文帝有百鍊靑犢漏影三刀。  又躡影,馬名。 《博物志》躡影,秦良馬。  又木名。 《花木志》瀛州有木,日中視之,一葉百影。  又仄影,扇名。 《事物紀原》周昭王時,脩塗國獻丹鶴,以翅爲扇。一曰條融。一曰仄影。  又叶倚兩切,音養。 《道藏歌》解散七𤣥祖,更法無中影。七化反自然,帝一同𤣥響。 《集韻》或書作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