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释门正统》:“元和九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本指佛、道教徒必须恪守的规约和戒条。后用以比喻成规惯例。特指不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马南邨《燕山夜话.大胆练习写字》:“至于懂得了笔法之后,写起字来,就不需要一大套清规戒律,以免束缚人的创造性。” 并列 原指佛教约束教徒的规矩、规则和禁戒律令。后泛指所有繁琐的、过时的、不合理的成规或惯例。邓拓《燕山夜话》:“至于懂得了笔法以后,写起字来,就不需要一大套~,以免束缚人的创造性。”△贬义。多用来指束缚人们正常行为的条条框框。 →金科玉律 陈规陋习 ?不法常可 不主故常 “清规戒律”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约、戒条,后泛指束缚人们的繁琐而不合理的规章条例。 “律”,规章、法则。 《易·师》: “师出以律。”疏: “律,法也。” “戒”,禁制。 《说文· ( ɡǒnɡ) 部》: “戒,警也。”段注:“《言部》曰: ‘警,戒也。’”警、戒义同,连言为 “警戒”,引申有“禁止”义。 因此,“戒律”即谓禁止的规约、戒条。 “规”即法规、规约。 “清”是何义呢? 为什么说是 “清规”呢? 唐代,一位禅师名怀海,居住在百丈山,认为佛门应有严格的规约、纪律,于是亲自制定了许多条规,令寺内和尚遵守,人们称之为 “百丈清规”。一直到后代,这些 “禅门规式”都被禅宗寺院遵守不逾。 因为 “禅门规式”对禅门起到了清净的作用,故谓之 “清规”。佛家是讲究 “佛门清净”的。 宋·赞宁 《释门正统》: “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禅林即谓禅门,亦即释门。 “清规”、 “戒律”义同,连言为 “清规戒律”。此为因事而设词,“戒律”与 “清规”连言,总言佛教寺院的规戒。道教的规约与戒条亦谓之 “清规戒律”,后则比喻限制、束缚人们的成规惯例或禁忌。
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水。~泉。~流(a.澄澈的水流,如“一股~~”;b.旧时指负有名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澈。~碧。~朗。~新。~醇。月白风~。 安静,不烦:冷~。凄~。~闲。~静。~淡。~幽。~谧(宁静)。 单纯不杂:~唱。~茶。 明白,明晰:~楚。~晰。~醒。~通(文章层次清楚)。~亮。 一点不留,净尽:~除。肃~。~剿。~洗。~君侧(清除国君身边的亲信)。 整理,查验:~理。~查。~点。~仓。 详细登记:~册。~单。 公正,廉洁:~廉。~正。~官。~绩。 洁净,纯洁:~洁。~爽。冰~玉洁。 高洁,高尚的,高明的:~高。~绮。~雅。~操。~介(清高耿直)。~望(清白高尚的声望)。~识(高明的见识)。 太平,不乱:~平。~泰。~和。 中国朝代名:~代。~宫秘史。 姓。
画圆等的仪器:圆~。两脚~。 法则,章程,标准:~则。法~。常~。清~戒律。 格局,范围:~模。 相劝:~尽力。~谏。~正(a.规劝,匡正;b.整齐;c.规矩)。~勉。 谋划:~划。~约。
防备:~心。~备。~严。~骄~躁。 革除不良嗜好:~除。~烟。 佛教律条,泛指禁止做的事:~刀。~尺。斋~。 准备:~途。~装。 古同“界”,界限。
法则,规章:纪~。法~。定~。规~。清规戒~。~师。 约束:~己。 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后来“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旧诗的一种体裁:~诗。 姓。
《唐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𠀤音介。 《說文》警也。 《書·大禹謨》警戒無虞。 又諭也。 《書·大禹謨》戒之用休。 又告也。 《儀禮·士冠禮》主人戒賔。 《註》告也。 《聘禮》戒上介亦如之。 《註》猶命也。 又《廣韻》愼也,具也。 又備也。 《易·萃卦》戒不虞。 《註》備不虞也。 又《易·繫辭》聖人以此齊戒。 《註》洗心曰齊,防患曰戒。 《朱子·本義》湛然純一之謂齊,肅然警惕之謂戒。 又守也。 《周禮·夏官·掌固》夜三鼜以號戒。 《註》謂擊鼓行夜戒守也。 又《司馬法》鼓夜半三通,號爲晨戒。 又通作誡。 《易·繫辭》小懲而大誡。 《前漢·賈誼傳》前車覆,後車誡。 又與界同。 《史記·天官書》星茀於河戒。 又《唐書·天文志》江河爲南北兩戒。 又《韻補》叶居吏切,音記。 《六韜》將不常戒,則三軍失其備。 又叶紀力切,音亟。 《詩·小雅》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律』《唐韻》呂戌切《集韻》《韻會》《正韻》劣戌切,𠀤音嵂。 《玉篇》六律也。 《廣韻》律呂也。 《說文》均布也。十二律均布節氣,故有六律,六均。 《爾雅·釋器》律謂之分。 《註》律管,所以分氣。 《前漢·律歷志》律有十二,陽六爲律,隂六爲呂,黃帝之所作也。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隂,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閒而吹之,以爲黃鐘之宮,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爲六,雌鳴亦六,比黃鐘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爲律本。 《後漢·律曆志》殿中𠋫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𠋫,靈臺用竹律六十𠋫日如其曆。 《史記·律書註》古律用竹,又用玉。漢末以銅爲之。 《書·舜典》同律度量衡。 《禮·王制》考時月,定日同律。 又《爾雅·釋詁》法也。 又常也。 《註》謂常法。 《正韻》律呂萬法所出,故法令謂之律。 《管子·七臣七主篇》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 《釋名》律,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 《左傳·桓二年》百官於是乎咸懼,而不敢易紀律。 又軍法曰律。 《易·師卦》師出以律。 又𠛬書曰律。 《前漢·𠛬法志》蕭何攟摭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 《晉書·𠛬法志》秦漢舊律起自李悝。悝著網捕二篇,雜律一篇。 又以其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 又爵命之等曰律。 《禮·王制》有功德于民者,加地進律。 《疏》律卽上公九命,繅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之等,是也。 又《爾雅·釋言》述也。 《禮·中庸》上律天時。 又《爾雅·釋言》銓也。所以銓量輕重。 又理髮曰律。 《荀子·禮論篇》不沐則濡櫛,三律而止。 《註》律,理髮也。 又詩律。 《杜甫·遣悶詩》晚節漸於詩律細。 又戒律。 《佛國記》法顯慨律藏殘缺,於是以弘始二年至天竺,尋求戒律。 又《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 《註》蜀人呼筆爲不律也。 又斛律,耶律,𠀤複姓。 《姓譜》斛律,代人,世爲部落統軍,號斛律部,因氏焉。耶律,遼之後。 又《韻補》與嵂通。 《詩·小雅》南山律律。 《司馬相如·大人賦》徑入雷室之砰磷鬱律兮,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