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梁三日


   绕梁:在房梁间缭绕飘荡。(余音)环绕屋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rào liáng sān rì
成语注音 ㄖㄠˋ ㄌ一ㄤˊ ㄙㄢ ㄖˋ
成语正音 “三”,不能读作“shān”。
成语简拼 rlsr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繞樑三日
成语英文 (of singing) sonorous,resounding and prolonged
成语结构  补充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绕梁:在房梁间缭绕飘荡。(余音)环绕屋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成语示例


他的音乐绕梁三日,回味无穷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成语典故

述补 绕,环绕。萦绕房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不绝于耳。语本《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陈自强《激励》:“他的演唱博得热烈的掌声,掌声过后余音犹存,真所谓~,不绝于耳。”△褒义。多用于描写歌唱声或乐器声。→绕梁之音 绕梁遏云余音绕梁 余味无穷 不绝于耳 ?野腔无调 不堪入耳 鬼哭狼嚎 述补 绕,环绕。萦绕房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不绝于耳。语本《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陈自强《激励》:“他的演唱博得热烈的掌声,掌声过后余音犹存,真所谓~,不绝于耳。”△褒义。多用于描写歌唱声或乐器声。→绕梁之音 绕梁遏云余音绕梁 余味无穷 不绝于耳 ?野腔无调 不堪入耳 鬼哭狼嚎 【典源】《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 (yu) 歌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 (li), 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洞冥记》:“汉武帝使董谒乘浪霞之辇以升坛,候王母。王母至,与宴歌,奏春归之乐。谒乃闻王母歌声而不见其形。歌声绕梁三匝,乃上旁梁,草树枝叶皆动,歌之感也。” 【今译】 古代韩娥东去齐国,路上断粮,经过雍门时以卖唱求食。走后,余音仍在栋梁间萦绕,三天不绝,人们都以为本人还未离开。又传说汉武帝派董谒乘浪霞之辇升天以候西王母,王母来到,与之宴饮欢歌,演奏春归之乐。董谒只听到王母的歌声而不见王母身影。歌声绕梁三周,又飞往旁边的屋梁,草木枝叶都随着歌声振动。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歌声或乐声隽永,余味绵绵。 【典形】 雕梁再三绕、度曲韩娥、飞绕虹梁、歌从雍门学、歌梁、歌响拂雕梁、韩讴、梁上歌声绕、绕栋宇、绕梁、绕梁唱、三日绕梁、三日响、余声三日飞、歌声梁上浮、歌绕夜梁、歌绕飞梁、送曲韩娥、韩娥音、绕红梁、绕尘梁、声飞梁。 【示例】 〔雕梁再三绕〕 南朝梁·沈约《咏篪》:“雕梁再三绕,轻尘四五移。” 〔度曲韩娥〕 明·汤显祖《紫箫记》:“若不是度曲韩娥,定则是萦情苏小。” 〔飞绕虹梁〕 清·洪升《长生殿》:“悠扬,声情俊爽,要停住彩云飞绕虹梁。” 〔歌从雍门学〕 唐·李商隐 《碧瓦》:“歌从雍门学,酒是蜀城烧。” 〔歌梁〕 南朝梁·萧绎《登颜园故阁》:“如何舞馆乐,翻见歌梁悲。” 〔韩讴〕 明·杨慎《折桂令带过清江引·与简西峃》:“赏春晴联辔春游,听有钟期,歌有韩讴。” 〔梁上歌声绕〕 明·唐寅《忆秦娥·王守谷寿词》:“祝长生,梁上歌声绕,黄粱梦先觉。” 〔绕栋宇〕 晋·陆机 《拟今日良宴会》:“哀音绕栋宇,遗响入云汉。” 〔绕梁〕 南朝梁·江总《宛转歌》:“谁能巧笑特窥井,乍取新声学绕梁。” 〔绕梁唱〕 南朝梁·王冏《长安有狭斜行》:“佳人且少留,为君绕梁唱。” 〔三日绕梁〕 唐·张鷟《游仙窟》:“一时忘味,孔丘留滞不虚; 三日绕梁,韩娥余音是实。” 〔三日响〕 明·徐渭《钟公子以诗赠次答之》:“那能三日响,来敌百官歌。” 〔余声三日飞〕 北周·庾信《听歌一绝》:“但令闻一曲,余声三日飞。”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缠:~线。缠~。 纠缠,弄迷糊:~嘴。~口令。 走弯曲迂回的路:~远。~道。~越。 围着转:~场一周。围~。环~。

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栋~。~上君子(指窃贼)。 桥:桥~。津~(渡口和桥梁,借指学习的门径)。 器物、身体或其他物体上中间高起的部分:鼻~。山~。车~。 中国战国时期国名,魏国于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改称“梁”。 中国朝代名(a.南朝之一;b.五代之一)。 姓。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月星辰。~晷(guǐ)(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白天,与“夜”相对:~班。 天,一昼夜:多~不见。今~。~程。 某一天:纪念~。 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 时候:春~。往~。 每天,一天一天地:~记。~益。 特指“日本国”。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梁』

《唐韻》《集韻》《韻會》呂張切《正韻》龍張切,𠀤音良。 《說文》水橋也。 《禮·月令》孟冬謹關梁。 《詩·大雅》造舟爲梁。 《爾雅·釋地》梁莫大于溴梁。  又石絕水爲梁。 《詩·衞風》在彼淇梁。 《禮·王制》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  又魚梁,水堰也。堰水爲關空,承之以笱,以捕魚。梁之曲者曰罶。 《詩·齊風》敝笱在梁。 《小雅》胡逝我梁。  又《爾雅·釋地》隄謂之梁。  又屋脊柱曰棟,負棟曰梁。 《爾雅·釋宮》楣謂之梁。  又冠梁,冠上橫脊也。 《漢大官令》冠兩梁。  又陸梁。 《揚雄·甘泉賦》帶干將而秉玉戚兮,飛蒙茸而走陸梁。 《註》陸梁,亂走貌。  又跳梁。 《莊子·逍遙遊》貍狌東西跳梁,中于機辟。  又彊梁。 《金人銘》彊梁者不得其死。 《後漢·禮儀志》神名,能食鬼。  又大梁,西方之宿。 《爾雅·釋天》大梁,昴也。  又州名。 《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  又國名。周平王封少子康于夏陽,是謂梁伯。  又大梁,地名。 《史記》魏惠王徙治大梁。  又山名。 《詩·大雅》奕奕梁山。  又呂梁,水名。 《莊子·達生篇》孔子觀于呂梁。  又都梁,香草名,澤蘭也。 《荆州記》都梁山下生蘭草,因以爲名。  又姓。 《廣韻》出安定、天水、河南三望。周梁鱣,漢梁鴻。複姓,梁丘、梁由。

『三』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日』

《唐韻》《正韻》人質切《集韻》《韻會》入質切,𠀤音𦨙。 《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 《博雅》君象也。 《釋名》日,實也,光明盛實也。 《易·乾卦》與日月合其明。  又《繫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又《說卦》離爲火爲日。 《周禮·天官·九𡣕註》日者天之明。 《禮·祭義》日出於東。 《史記·天官書註》日者,陽精之宗。 《前漢·律歷志》日合於天統。 《後漢·荀爽傳》在地爲火,在天爲日。 《淮南子·天文訓》火氣之精者爲日。  又《書·舜典》協時月正日。 《傳》合四時之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也。  又《洪範》五紀,三曰日。 《傳》紀一日。 《疏》從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爲一日。  又《禮·曲禮》外事以剛日,內事以柔日。 《疏》十日有五奇五偶,甲丙戊庚壬五奇爲剛,乙丁己辛癸五偶爲柔也。  又《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 《註》迎長日者,建卯而晝夜分,分而日長也。  又《左傳·文七年》日衞不睦。 《註》日,往日也。  又《左傳·桓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 《註》皆典歷數者。  又《史記·日者傳註》卜筮占𠋫時日,通名日者。  又《集韻》而力切,音眲。義同。  又《韻補》叶而至切。 《李嵩·述志賦》審機動之至微,思遺餐而忘寐。表略韻於納素,託精誠於白日。 《類篇》唐武后作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