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怨自艾


   原指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现形容悔恨交加。怨:悔恨;艾:割草;改正。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ì yuàn zì yì
成语注音 ㄗˋ ㄩㄢˋ ㄗˋ 一ˋ
成语正音 “艾”,不能读作“ài”。
成语简拼 zyzy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blame and censure oneself
成语组合  ABAC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原指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现形容悔恨交加。怨:悔恨;艾:割草;改正。




成语示例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6回:“终日愁眉不展,自怨自艾。”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


成语典故

痛悔自己的过失,决心改过自新。《孟子.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艾( ㄧˋ yì 义):刈草,比喻割断既往,悔过自薪。 并列 艾,割草,比喻治理,改正。悔恨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自悔自恨。语出《孟子·万章上》:“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毫。”张洁《沉重的翅膀》:“于是她便悻悻然地从电视机前走开,~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生闷气。”※艾,不读作ài。△贬义。多描写懊悔心情。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本人,己身:~己。~家。~身。~白。~满。~诩。~馁。~重(zhòng )。~尊。~谦。~觉(jué )。~疚。~学。~圆其说。~惭形秽。~强不息。 从,由:~从。~古以来。 当然:~然。~不待言。~生~灭。放任~流。 假如:~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仇恨:~恨。恩~。宿~。~仇。~敌。~府(大家怨恨的对象)。~声载道。 不满意,责备:埋(mán )~。抱~。~言。任劳任~。

本人,己身:~己。~家。~身。~白。~满。~诩。~馁。~重(zhòng )。~尊。~谦。~觉(jué )。~疚。~学。~圆其说。~惭形秽。~强不息。 从,由:~从。~古以来。 当然:~然。~不待言。~生~灭。放任~流。 假如:~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多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老叶制成绒,供针灸用:~子。~蒿。~绒。 年老的,也指老年人:耆~。 止,绝:方兴未~。 美好:少(shào )~(年轻美好的女子)。 姓。

治理。[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仅指悔恨。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自』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疾二切,音字。 《玉篇》由也。 《集韻》從也。 《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 《疏》自,由也。 《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 《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傳》自,從也。  又《玉篇》率也。  又《廣韻》用也。 《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 《傳》自,用也。 《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 《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  又自然,無勉强也。 《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  又《集韻》己也。 《正韻》躬親也。 《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又《五音集韻》古文鼻字。註詳部首。◎按說文作鼻本字。 《唐韻》父二切《集韻》《韻會》毗至切《正韻》毗意切,𠀤音紕。 《說文》鼻,引气自畀也。 《釋名》鼻,嘒也。出氣嘒嘒也。 《管子·水地篇》𦜉發爲鼻。 《白虎通》鼻者,肺之使。  又《揚子·方言》鼻,始也。獸初生謂之鼻,人初生謂之首。梁益閒謂鼻爲初,或謂之祖。祖,居也。  又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謂始祖爲鼻祖。 《揚雄·反騷》或鼻祖於汾隅。  又獵人穿獸鼻曰鼻。猶持弓曰手弓。 《張衡·西京賦》鼻赤象,圈巨狿。  又炊鼻,地名。 《左傳·昭二十六年》師及齊師戰於炊鼻。 《杜註》炊鼻,魯地。  又有鼻,國名。在永州營道縣北。 《前漢·昌邑哀王傳》舜封象於有鼻。 《師古註》有鼻在零陵。 《孟子》作有庳。  又鼻息,西方國名。見《風俗通》。  又《後漢·杜篤傳》共川鼻飮之國。 《註》相習以鼻飮也。  又反鼻,蝮蛇別名。  又類鼻,草名。生田中,葉如天名精。 《李時珍曰》卽豨薟。  又《內典》阿鼻,此曰無閒。 从自从畀。俗从白,非。

『怨』

《唐韻》於願切《集韻》《韻會》紆願切,𠀤音苑。 《說文》恚也。 《廣韻》恨也。 《增韻》仇也,讎也。  又《集韻》於袁切,音鴛。讎也,恚也。 《禮·儒行》外舉不避怨。 《前漢·黥布傳》恐仇怨妄誣之。 《史記·始皇紀》母家有仇怨,竝阬之。皆平聲讀。或作惌。  又《字彙補》委隕切,音惲。與薀同。 《荀子·哀公篇》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 《註》怨讀爲蕰言無畜私財。  又叶烏員切,音淵。 《後漢·班彪北征賦》越安定以容與兮,遵長城之縵縵。劇蒙公之疲民兮,爲彊秦乎築怨。 《註》縵音眠。  又叶烏云切,音熅。 《𨻰琳·悼龜賦》參千鎰而不賈兮,豈十朋之所云。通生死以爲量兮,夫何人之足怨。  又叶烏貫切,音腕。 《前漢·敘傳述高祖紀》項羽畔換,黜我巴漢。西土宅心,戰士憤怨。 《精蕰》从命。 《轉注》从心。

『自』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疾二切,音字。 《玉篇》由也。 《集韻》從也。 《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 《疏》自,由也。 《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 《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傳》自,從也。  又《玉篇》率也。  又《廣韻》用也。 《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 《傳》自,用也。 《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 《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  又自然,無勉强也。 《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  又《集韻》己也。 《正韻》躬親也。 《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又《五音集韻》古文鼻字。註詳部首。◎按說文作鼻本字。 《唐韻》父二切《集韻》《韻會》毗至切《正韻》毗意切,𠀤音紕。 《說文》鼻,引气自畀也。 《釋名》鼻,嘒也。出氣嘒嘒也。 《管子·水地篇》𦜉發爲鼻。 《白虎通》鼻者,肺之使。  又《揚子·方言》鼻,始也。獸初生謂之鼻,人初生謂之首。梁益閒謂鼻爲初,或謂之祖。祖,居也。  又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謂始祖爲鼻祖。 《揚雄·反騷》或鼻祖於汾隅。  又獵人穿獸鼻曰鼻。猶持弓曰手弓。 《張衡·西京賦》鼻赤象,圈巨狿。  又炊鼻,地名。 《左傳·昭二十六年》師及齊師戰於炊鼻。 《杜註》炊鼻,魯地。  又有鼻,國名。在永州營道縣北。 《前漢·昌邑哀王傳》舜封象於有鼻。 《師古註》有鼻在零陵。 《孟子》作有庳。  又鼻息,西方國名。見《風俗通》。  又《後漢·杜篤傳》共川鼻飮之國。 《註》相習以鼻飮也。  又反鼻,蝮蛇別名。  又類鼻,草名。生田中,葉如天名精。 《李時珍曰》卽豨薟。  又《內典》阿鼻,此曰無閒。 从自从畀。俗从白,非。

『艾』

《唐韻》五蓋切《集韻》《韻會》《正韻》牛蓋切,𠀤音礙。 《玉篇》蕭也。 《詩·王風》彼采艾兮。 《傳》艾,所以療疾。 《急就篇註》艾,一名冰臺,一名醫草。 《博物志》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得火,故號冰臺。 《本草註》醫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  又《博雅》老也。 《禮·曲禮》五十曰艾,服官政。 《疏》髮蒼白,色如艾也。 《揚子·方言》東齊、魯、衞之閒,凡尊老謂之艾人。 《爾雅·釋詁》艾,歷也。 《註》長者多更歷。  又《爾雅·釋詁》艾,相也。 《疏》謂相視也。  又美好也。 《孟子》知好色則慕少艾。  又養也。 《詩·小雅》保艾爾後。  又止也。 《左傳·哀二年》憂未艾也。 《註》未絕也。  又報也。 《周語》樹于有禮,艾人必豐。  又《史記·歷書》橫艾淹茂。 《索隱》橫艾,壬也。  又山名。 《春秋·隱六年》公會齊侯,盟于艾。 《註》泰山牟縣東南有艾山。  又亭名。 《水經注》甘陵故淸河直東二十里有艾亭。  又姓。 《通志·氏族略》春秋大夫艾孔之後。  又《正韻》倪制切,音刈。芟也。 《詩·周頌》奄觀銍艾。 《穀梁傳·莊二十八年》一年不艾而百姓飢。 《註》艾,穫也。  又與乂通,治也。 《前漢·郊祀志》天下艾安。  又《張衡·東京賦》齊騰驤而沛艾。 《註》沛艾,作姿容貌也。 《五經文字》从义,訛。 《集韻》或作㘷。㘷字原从𡉌,作艸下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