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胡疐尾


   比喻进退两难。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á hú zhì wěi
成语注音 ㄅㄚˊ ㄏㄨˊ ㄓˋ ㄨㄟˇ
成语简拼 bhzw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跋胡胡尾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进退两难。



成语示例


宋·李纲《谢复观文殿大学士表》:“而欲为曲突徙薪之谋,故与物多违而每致跋胡疐尾之患。”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诗 豳风 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成语典故

《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意谓老狼向前进会踩着胡子,后退则会绊着尾巴。后因以“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宋 李纲《谢复观文殿大学士表》:“惟信古太过,而欲为曲突徙薪之谋,故与物多违而每致跋胡疐尾之患。” 并列 比喻进退两难。宋·李纲《谢复观文殿大学士表》:“惟信古太过,而欲为曲突徙薪之谋,故与物多违而每致~之患。”△用于描写人进退。→跋前踬后 ?无往不利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翻山越岭:~涉。 踩,践踏:~前踬后(喻进退两难)。 文章或书籍正文后面的短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文。~语。序~。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 )”(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 姓。

阻擋,限止。《説文•叀部》:“疐,礙不行也。”《廣韻•至韻》:“疐,頓也。” 牽絆;顛仆。也作“躓”。《爾雅•釋言》:“疐,仆也。”又“疐,跲也。”

用同“蒂”。瓜果的蒂部。引申為去掉瓜果的蒂。《爾雅•釋木》:“棗李曰疐之。” 《集韻•霽韻》:“疐,去本也。” 通“嚏”。打噴嚏。《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厲》:“鼻腔壞,刺其鼻不疐。”。《説文•口部》:“嚔,悟解气也。”《玉篇•口部》:“嚔,噴鼻也。”

鸟兽虫鱼等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巴。~鳍。鸟~。 末端:排~。船~。~声。~骨。~灯。~数。~音。结~。扫~。虎头蛇~。 在后面跟:~随。~追。 量词,指鱼:三~鱼。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特指马尾(wěi )巴上的毛:马~罗。马~儿提豆腐―提溜不起来。 特指蟋蟀等尾部的针状物:三~儿(雌蟋蟀)。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跋』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蒲撥切,音魃。 《說文》蹎跋也。 《玉篇》跋𨇨,行貌。 《詩·鄘風》大夫跋涉。 《傳》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釋文》韓詩云:不由蹊遂而涉曰跋。  又《詩·豳風》狼跋其胡。 《傳》跋,躐也。  又《類篇》本也。 《禮·曲禮》燭不見跋。 《註》跋,本也。 《疏》本,把處也。  又《前漢·揚雄傳》跋犀犛。 《註》張晏曰:跋,躡也。師古曰:反戾也。  又《後漢·崔駰傳》黎共奮以跋扈兮。 《註》跋扈,强梁也。  又《篇海》足後爲跋。故書文字後曰跋。  又姓。 《五代名畫補遺》跋異,汧陽人。  又《集韻》《正韻》𠀤北末切,音撥。義同。  又《集韻》博蓋切,音貝。與䟺同。詳䟺字註。  又《韻補》叶蒲麥切。 《蘇軾·趙康靖公𥓓銘》遂授以政,歷佐三葉。濟于艱難,不疐不跋。

『胡』

《唐韻》戸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𠀤音瑚。 《說文》牛頷垂也。 《正字通》喉也。頷肉下垂者曰胡。 《詩·豳風》狼跋其胡。 《傳》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 《釋名》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斂互物也。 《前漢·郊祀志》有龍垂胡䫇。 《註》胡謂頸下垂肉也。  又《韻會》何也。 《書·太甲》弗慮胡獲,弗爲胡成。  又《集韻》壽也。 《詩·周頌》胡考之寧。 《傳》胡,壽也。  又《正字通》鋒之曲而旁出者曰胡。戈頸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冶氏》戈胡三之,戟胡四之。 《註》三之長六寸,四之長八寸。  又戟名《揚子·方言》凡戟而無刃,東齊秦晉之閒謂其大者曰鏝胡,其曲者謂之鉤釨鏝胡。  又《韻會》麤纓無文理者。亦曰曼胡。  又遐遠也。 《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註》胡,猶遐也,遠也。  又懸蠶簿橫也。 《揚子·方言》胡以懸㯂,關西謂之䌞。 《註》䌞,懸蠶簿橫也。  又粉名。 《釋名》胡粉,胡,餬也,和脂以塗面也。 《抱朴子·論僊卷》愚人乃不信黃丹及胡粉乃化鉛所作。  又餅名。 《釋名》胡餅,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  又胡蝶,蟲名。 《列子·天瑞篇》烏足之根爲蠐螬,其葉爲胡蝶。  又《史記·諡法》彌年壽考,保民耆艾,𠀤曰胡。  又《正字通》菰米曰彫胡。 《前漢·司馬相如傳》東蘠彫胡。 《註》彫胡,菰米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繁由胡。 《詩·周南·采采卷耳箋》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郭云:亦曰胡枲。 《疏》卷耳,葉靑白色,似胡荽。  又鳥名。 《禮·表記詩云維鵜在梁註》鵜,鵜胡。  又《正字通》盧胡,笑在喉閒聲。 《孔叢子·抗志篇》盧胡,大笑。  又水名。 《爾雅·釋水》胡蘇。 《註》東莞縣今有胡蘇亭。  又丘名。 《爾雅·釋丘》方丘,胡丘。 《疏》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又禮器。與瑚同。 《左傳·哀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 《註》胡簋,禮器。夏曰胡。  又縣名。 《書·禹貢·導菏澤傳》菏澤在胡陵。 《疏》正義曰:地理志,山陽郡有胡陵縣。  又書名。 《前漢·藝文志》胡非子三篇。 《註》墨翟弟子。 《又》封胡五篇。 《註》黃帝臣。  又國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妢胡之笴。 《註》妢胡,胡子之國,在楚旁。  又姓。 《左傳·襄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 《註》胡公閼父之子滿也。  又複姓。 《八及歌》海內珍奇,胡母季皮。 《註》侍御史太山奉高胡母班,字季皮。  又《集韻》洪孤切,音𩑶。戈戟內柄處。  又胡故切,音護。頸也。 《前漢·金日磾傳》日磾捽胡。晉灼讀。 《篇海》音胡。衚衕,街也。 《正字通》京師街道曰衚衕。

『疐』

《唐韻》《集韻》《韻會》陟利切《正韻》支義切,𠀤音至。頓也。 《說文》礙不行也。人欲去而止之也。  又頓也,跲也。 《爾雅·釋言》疐,仆也。 《詩·豳風》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傳》疐,跲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跲其尾。 《疏》退則跲其尾,謂卻頓而倒于尾上也。  又《廣韻》都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計切,𠀤與蔕同。 《爾雅·釋木》棗李曰疐之。 《疏》謂治棗李,皆去其疐。疐者,柢也。 《禮·曲禮》爲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爲國君者華之,巾以綌,爲大夫累之,士疐之。 《疏》疐謂脫華處。

『尾』

《廣韻》《集韻》《正韻》無匪切《韻會》武匪切,𠀤音委。 《說文》微也。从倒毛在尸後。 《玉篇》鳥獸魚蟲皆有之。  又末後稍也。 《易•未濟》狐濡其尾。 《書•君牙》若蹈虎尾。  又《詩•邶風》瑣兮尾兮,流離之子。 《註》瑣,細。尾,末也。  又《戰國策》王若能爲此尾。 《註》終也。  又東方星名,十八度尾爲大辰。  又次名。 《禮•月令》日月會於鶉尾,斗建申之辰也。  又底也。 《爾雅•釋水》瀵大出尾下。 《註》尾猶底也。言其源深出於底下者名瀵。瀵猶灑散也。  又《書•堯典》仲春鳥獸孶尾。 《註》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因物之生育,驗其氣之和也。  又陪尾,山名,在江夏安陸縣。一名橫尾。一曰負尾。  又姓。 《左傳》殷民六族有尾勺氏。  又漢劉虞吏尾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