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前踬后


   跋:踩;踬:被绊倒。本指狼向前进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á qián zhì hòu
成语注音 ㄅㄚˊ ㄑ一ㄢˊ ㄓˋ ㄏㄡˋ
成语简拼 bqzh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跋前躓后
成语英文 nonplus(be caught in a dilemma; encounter obstacles ahead and behind)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跋:踩;踬:被绊倒。本指狼向前进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



成语示例


无事之时,望影藏匿,跋前踬后,日不聊生。(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续录》)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韩愈《昌黎集 进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成语典故

同“跋胡疐尾”。唐 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见“跋前疐后”。唐·韩愈《进学解》:“~,动辄得咎。”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翻山越岭:~涉。 踩,践踏:~前踬后(喻进退两难)。 文章或书籍正文后面的短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文。~语。序~。

指空间,人面所向的一面;房屋等正门所向的一面;家具等靠外的一面,与“后”相对:~面。~边。~方。面~。~进。~程。 指时间,过去的,往日的,与“后”相对:以~。~人。~此。~科。~嫌。~言。~车之鉴。 顺序在先的:~五名。 向前行进:勇往直~。

被东西绊倒:颠~。 事情不顺利,受挫折:~踣。屡试屡~。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跋』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蒲撥切,音魃。 《說文》蹎跋也。 《玉篇》跋𨇨,行貌。 《詩·鄘風》大夫跋涉。 《傳》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釋文》韓詩云:不由蹊遂而涉曰跋。  又《詩·豳風》狼跋其胡。 《傳》跋,躐也。  又《類篇》本也。 《禮·曲禮》燭不見跋。 《註》跋,本也。 《疏》本,把處也。  又《前漢·揚雄傳》跋犀犛。 《註》張晏曰:跋,躡也。師古曰:反戾也。  又《後漢·崔駰傳》黎共奮以跋扈兮。 《註》跋扈,强梁也。  又《篇海》足後爲跋。故書文字後曰跋。  又姓。 《五代名畫補遺》跋異,汧陽人。  又《集韻》《正韻》𠀤北末切,音撥。義同。  又《集韻》博蓋切,音貝。與䟺同。詳䟺字註。  又《韻補》叶蒲麥切。 《蘇軾·趙康靖公𥓓銘》遂授以政,歷佐三葉。濟于艱難,不疐不跋。

『前』

《唐韻》昨先切《集韻》《韻會》《正韻》才先切,𠀤音錢。 《增韻》前,後之對。  又進也。 《廣韻》先也。  又《禮·檀弓》我未之前聞也。 《註》猶故也。  又《儀禮·特牲》祝前主人降。 《註》前猶導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子淺切,湔上聲。 《說文》齊斷也。俗作剪。  又《正韻》淺黑色。 《周禮·春官·巾車》木路前樊,鵠纓。 《註》前,讀爲緇翦之翦。淺黑也。  又《韻補》叶慈鄰切,淨平聲。 《劉向·九歎》陸魁堆以蔽視兮,雲冥冥而暗前。山峻高以無垠兮,遂曾閎而廹身。

『后』

《唐韻》《集韻》《正韻》胡口切《韻會》很口切,𠀤音後。 《說文》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發號者,君后也。 《書·仲虺之誥》徯我后。 《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 《禮·檀弓》夏后氏堲周。 《疏》夏言后者,白虎通云以揖讓受于君,故稱后。  又《禮·曲禮》天子有后。 《疏》后,後也。言其後于天子,亦以廣後胤也。 《白虎通》商以前皆曰妃,周始立后。正嫡曰王后,秦漢曰皇后,漢祖母稱太皇太后,母稱皇太后。  又諸侯亦稱后。 《書·舜典》班瑞于羣后。  又古者君稱臣亦曰后。 《書·舜典》汝后稷,播時百穀。 《疏》國語云:稷爲天官,單名爲稷,尊而君之,稱爲后稷。  又《畢命》三后協心。 《註》謂周公君𨻰畢公也。  又《書·武成》告于皇天后土。 《傳》后土,社也。 《左傳·昭二十九年》土正曰后土。 《註》土爲羣物主,故稱后也。其祀句龍焉,在家則祀中霤,在野則爲社。 《正韻》后土,亦取厚載之義。  又姓。 《史記·仲尼弟子傳》后處字子里。 《前漢·儒林傳》后倉字近君。  又與後通。 《禮·曲禮》再拜稽首,而后對。  又《廣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𠀤音𠋫。義同。  又叶後五切,音戸。 《蔡邕·胡黃二公頌》允兹漢室,誕育二后。曰胡曰黃,方軌齊武。 《陸雲·漢高盛德頌》咸陽克殄,旣係秦后。峩峩阿房,乃淸帝宇。○按詩本音云:《周頌》宣哲維人,文武維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後。后後俱音戸,後人誤入四十五厚韻,故於《唐韻》正中歷引經集証之。然自《玉篇》以後,后在厚韻相沿已久,不得不以後五切爲叶音矣。 《唐韻》《正韻》胡口切《集韻》《韻會》很口切,𠀤音厚。 《說文》遲也。从彳幺夂者,後也。 《徐鍇曰》幺,猶𦌾躓之也。 《玉篇》前後也。 《廣韻》先後也。 《詩·小雅》不自我先,不自我後。  又後嗣也。 《禮·哀公問》子也者,親之後也。 《書·蔡仲之命》垂憲乃後。 《左傳·桓二年》臧孫達其有後于魯乎。  又《集韻》亦姓。  又《韻會》然後,語辭。  又《廣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𠀤厚去聲。 《增韻》此後於人,不敢先而後之,先此而後彼之後也。 《老子·道德經》自後者,人先之。 《論語》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又《詩·大雅》予曰有先後。 《傳》相導前後曰先後。  又《廣雅》娣姒,先後也。 《前漢·郊祀志》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於先後宛若。 《註》兄弟妻相謂曰先後,古謂之娣。今關中俗呼爲先後,吳楚呼爲妯娌。  又叶後五切,胡上聲。 《揚雄·趙充國圖畫頌》在漢中興,充國作武。赳赳桓桓,亦紹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