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维谷


   维:语气助词。谷:比喻困难处境。进和退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ìn tuì wéi gǔ
成语注音 ㄐ一ㄣˋ ㄊㄨㄟˋ ㄨㄟˊ ㄍㄨˇ
成语正音 “维”,不能读作“wēi”。
成语简拼 jtwg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進退維谷
成语英文 be in a dilemma
成语俄文 ни тудá ни сюдá
成语日文 進退きわまる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维:语气助词。谷:比喻困难处境。进和退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成语示例


在我自己的思想上也正感受着一种进退维谷的苦闷。(离沫若《革命春秋 创造十年》)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诗经 大雅 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成语典故

犹言处境艰难。清许葭村《与致仕太仆祝》: “视彼逐市朝、进退维谷者,相去奚啻霄壤! ”●《诗·大雅·桑柔》: “朋友已谮,不胥以穀。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谮: 不信。胥: 相。榖: 善。相传周厉王好利,大臣芮良夫劝谏不听,便作《桑柔》诗,以讽厉王暴虐,小人得势,贤人被逐而陷入深谷之中。 主谓 进退都处于困难之中。比喻处境窘迫困难。语出《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高阳《粉墨春秋》:“整天空袭警报不断……到香港的人,如果当地没有亲友可以投靠,便陷入了~的窘境。”△一般表示用于陷入窘境,无所依靠。→进退两难 左右为难 ?畅行无阻左右逢源 进退自如。也作“进退唯谷”、“进退惟谷”。 进退都陷于困难境地谓之 “进退维谷”。 “维”,语助词。“谷”呢? 有困境之义吗? 两山之间的夹道或流水道谓之 “谷”,此处自然行走不便,因以比喻困境。所以 “进退维谷”,讲的就是进退都陷于困境。 此语出自 《诗·大雅·桑柔》: “人亦有言,进退维谷。”传:“谷,穷也。”穷、困义通。笺: “前无明君……故穷也。”疏引王肃云: “进不遇明君,退不遇良臣,维以穷。” 清·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以 “谷”为 “榖”之借字,释为“善”,意指进退两难善全。意虽同,然以 “谷”通 “榖”则非。因“人亦有言,进退维谷”前两句即是 “朋友已谮 ( 不信任) ,不胥以榖 ( 不相与善) ”。诗文不可能前句用本字,后句用借字,故马说未允。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上~。推~。跃~。~退。~取。~击。~驻。~行(xíng )。~而。 入,往里去:~见。~谒。~谗。 吃,喝:~食。~餐。滴水未~。 收入或买入:~账。~货。日~斗金。 奉上,呈上:~言。~奉。~献。 旧式房院层次,这所宅子是两~院。

向后移动,与“进”相对:~步。~路。~却。~让。倒~。 离开,辞去:~席。~伍。~职。~休。引~。 送还,不接受,撤销:~还。 脱落:~色。~毛。减~。 和柔的样子:~然。 迟缓,畏缩:“求也~”。

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或指两山之间:山~。河~。 喻困境:进退维~(进退两难)。 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五~。百~。 粟的别称,亦指稻的子实:~物。~米。稻~。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退』

《集韻》《韻會》《正韻》𠀤吐內切,推去聲。 《玉篇》郤也。 《禮·表記》君子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以遠亂也。 《左傳·僖二十五年》退一舍而原降。  又《玉篇》去也。 《老子·道德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又遜讓也。 《禮·曲禮》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後漢·鍾皓傳》好學慕古,有退讓風。  又進退人才,猶言用舍也。 《禮·檀弓》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  又返也。 《屈原·離騷》退將復修吾初服。 《前漢·董仲舒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臨政願治,不如退而更化。  又如柔貌。 《禮·檀弓》其中退然如不勝衣。  又《正字通》吐困切。與褪同。 《王建詩》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 《註》淺紅也。  又𨓤。 《玉篇》古文退字。註詳辵部六畫。

『谷』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祿切,音穀。 《說文》泉出通川爲谷。从水半見,出於口。 《韻會》兩山閒流水之道也。 《爾雅·釋水》水注谿曰谷。 《疏》謂山谷中水註入㵎谿也。 《易·井卦》井谷射鮒。 《註》谿谷出水,從上注下。 《公羊傳·僖三年》桓公曰:無障谷。 《註》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 《禮·祭法》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 《老子·道德經》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又谷水。 《管子·度地篇》山之溝一有水一無水者,命曰谷水。  又暘谷,日所出處。昧谷。日所入處。 《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  又《集韻》窮也。 《詩·大雅》進退維谷。 《疏》谷謂山谷,墜谷,是窮困之義。  又《廣韻》養也。 《老子·道德經》谷神不死。  又《爾雅·釋天》東風謂之谷風。 《詩·邶風》習習谷風。 《詩詁》風出谷中也。 《疏》谷之言穀。穀,生也。生長之風也。 《前漢·王莽傳》其夕穀風迅疾。 《師古曰》卽谷風。  又《韻會》竹溝曰谷。 《前漢·律歷志》黃帝使伶倫取竹之解谷。 《註》解,脫也。谷,溝也。取竹之無谷節者,一說解谷,昆侖之北谷名也。  又壑谷,窟室也。 《左傳·襄三十年》鄭伯有爲窟室夜飮,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 《註》地室也。  又人足內踝前後一寸陷中,曰然谷穴。 《奇經考》隂蹻之脈,起于跟中足少陽然谷穴之後。  又地名。 《春秋·定十年》公會齊侯于夾谷。 《杜註》卽祝其也。  又郡縣名。 《前漢·地理志》上谷郡,秦置。 《魏書·地形志》谷陽縣,屬𨻰留郡。  又山名。 《山海經》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  又姓。漢有谷永。  又複姓。金有夾谷謝奴。 《金·國語姓氏解》夾谷曰仝。  又《廣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𠀤音欲。義與《說文》《爾雅》同。  又姓。北魏有谷渾氏。  又吐谷渾氏。 《金壷字考》音突浴魂。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盧谷切,音鹿。 《史記·匈奴傳》置左右谷蠡王。 《註》谷蠡,音鹿離。  又叶乞約切,音却。 《史記·龜筴傳》有介之蟲,置之谿谷。收牧人民,爲之城郭。  又叶魚律切,音聿。 《易林》鹿畏人匿,俱入深谷。命短不長,爲虎所得。 《音學五書》山谷之谷,雖有穀、欲二音,其實欲乃正音。《易》井谷,陸德明一音浴,《書》暘谷,一音欲,《左傳》南谷中,一音欲,《史記·樊噲傳》橫谷,《正義》音欲,《貨殖·傳》谷量牛馬,索隱音欲,苦縣《老子銘》書谷神作浴神是也。轉平聲則音臾,上聲則音與,去聲則音裕。今人讀谷爲穀而加山作峪,乃音裕,非。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祿切,音谷。 《說文》續也。百穀之總名。从禾,㱿聲。 《長箋》穀有穅秕,故从㱿。 《書·洪範》百穀用成。 《禮·月令》孟秋農乃登穀。 《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 《註》鄭司農云:九穀,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一說九穀無秫大麥,而有粱苽。  又《天官膳夫》食用六穀。 《註》黍,稷,粱,麥,苽,稌。  又《天官疾醫》五穀養其病。 《註》麻,黍,稷,麥,豆。 《酉陽雜俎》九穀,黍稷稻粱,三豆二麥。 《爾雅翼》梁者,黍稷之總名。稻者,漑種之總名。菽者,衆豆之總名。三穀各二十種,爲六十,蔬果之屬,助穀各二十種,凡百穀。  又《星經》八穀星,主黍,稷,稻,粱,麻,菽,麥,烏麻,星明則俱熟。  又《爾雅·釋詁》穀,善也。 《書·洪範》旣富方穀。 《詩·𨻰風》穀旦于差。 《禮·曲禮》自稱曰不穀。 《註》謙稱。  又生也。 《詩·王風》穀則異室。 《註》穀,生也。  又《爾雅·釋言》穀,祿也。 《詩·小雅》俾爾戩穀。 《註》穀,祿也。  又養也。 《詩·小雅》以穀我士女。 《戰國策》求百姓之饑寒者收穀之。  又孺子曰穀。 《荀子·禮論篇》臧穀猶且羞之。  又國名。 《春秋·桓七年》穀伯綏來朝。 《註》穀國在南鄕築陽縣北。  又水名。 《周語》穀洛鬭。  又《揚子·方言》螳螂,齊杞以東謂之馬穀。  又姓。  又穀梁,複姓。  又《集韻》居𠋫切,音冓。祿也。 《論語》不至於穀。皇侃讀。  又楚地名。 《左傳·僖二十八年》連穀。 《陸德明·音義》胡木切,音斛。  又與谷同。 《前漢·王莽傳》穀風迅疾,從東北來。  又與告通。 《禮·檀弓》齊穀王姬之喪。 《註》穀,當爲告,聲之譌。  又叶訖力切。 《六韜》紛紛渺渺,好色無極。吾觀其野,草菅勝穀。  又叶工洛切。 《詩·小雅》俶載南畝,播厥百穀。旣庭且碩,曾孫是若。  又與㝅同。 《左傳·宣四年》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 《集韻》或从米作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