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貌辨色


   观察和辨识人的容颜神色,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以求取悦于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iàn mào biàn sè
成语注音 ㄐ一ㄢˋ ㄇㄠˋ ㄅ一ㄢˋ ㄙㄜˋ
成语简拼 jmbs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鑒皃辨色
成语英文 look at the face and distinguish its colors (to examine countenana)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观察和辨识人的容颜神色,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以求取悦于人。



成语示例


朱世远终是男子之辈,鉴貌辨色,已知女儿的心事。(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九)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守清禅师》:“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成语典故

鉴:识别。观察面部表情,辨别脸色。形容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适来鉴貌辨色,观君与凡俗不同。”《野叟曝言》三三回:“那知乌龟、鸨子,是世上第一等精灵不过的东西,鉴貌辨色,早已猜透了九分。”亦作“见貌辨色”。《西游记》九三回:“行者笑道:谨领!谨领!我到城中,自能聆音而察里,见貌而辨色也。”《醒世恒言》卷九:“朱世远终是男子之辈,见貌辨色,已知女孩儿心事。”《官场现形记》四九回:“亏得他见貌辨色,立刻告病还乡,乐得带了妻儿老小,回家享福,以保他的富贵。”亦作“鉴毛辨色”。明.汤显祖《还魂记.道觋》:“把俺做新人嘴脸儿一寸寸鉴毛辨色,将俺那宝妆奁一件件都寓目囊箱。” 并列 观察神色,辨别表情。形容根据对方的心理,决定相应的行动。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2:“僧问:‘和尚见古人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曰:‘情知汝不肯。’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褒义。多用于写人的观察能力随机应变方面。→察颜观色。也作“鉴毛辨色”。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镜子。 照:光可~人。 观察,审察:~别。~定。~赏。~于(看到,觉察到)。台~(书信用语,表示请人看信。亦作“惠鉴”、“钧鉴”)。~往知来。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借~。~戒。前车之~。

面容:面~。容~。~相。以~取人。 外表的样子:礼~。~合神离。道~岸然。 外观:全~。 古书注解里表示状态、样子,如“飞貌”指飞的样子。 描绘,画像:“命工~妃于别殿”。

分别,分析,明察:~别。~认。~析。~正。~识。明~是非。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颜~。~彩。~相(xiàng )。~调(diào )。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脸~。气~。~厉内荏。 情景,景象:行~匆匆。景~宜人。 种类:各~用品。 品质,质量:音~。成~。足~纹银。 妇女美貌:姿~。~艺。 情欲:~情。好(hào)~。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貌』

《廣韻》莫敎切《集韻》《韻會》《正韻》眉敎切,𠀤音𩛨。 《說文》皃,頌儀也。从人,白面,象人面形。籀文从豹,省作貌。 《書•洪範》五事,一曰貌。 《疏》貌是容儀,舉身之大名也。  又《禮•郊特牲》委貌,周道也。 《註》或謂委貌爲𤣥冠。 《後漢•輿服志》委貌以皁絹爲之。  又《史記•游俠傳贊》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旣乎。 《註》榮名飾表稱譽無極也。  又姓。 《正字通》《戰國策》:齊有貌辨。  又《五音集韻》莫角切,音瞀。 《正韻》描畫人物類其狀曰貌。 《唐書•后妃傳》命工貌妃於別殿。  又與邈同。遠也。 《韓愈•月蝕詩》完完上天東。 《考異》完完,諸本作貌貌。 《集韻》或作䫉。

『辨』

《集韻》《韻會》皮莧切《正韻》備莧切,𠀤音辯。 《說文》判也。 《廣韻》別也。 《易·乾卦》問以辨之。 《禮·學記》離經辨志。 《註》辨,謂考問得其定也。 《周禮·天官》弊羣吏之治,六曰廉辨。 《註》辨,謂辨然于事分明,無有疑惑也。  又《韻會》牀䏶足笫閒也。 《易·剝卦》剝牀以辨。 《疏》牀足之上,牀身之下,分辨處也。 《程傳》牀之幹也。  又變也。 《楚辭·九辨註》辨者,變也。謂𨻰道德以變說君也。  又井地之數也。 《禮·王制·註》京陵之地,九夫爲辨,九辨而當一井。  又姓。  又《集韻》𤰞見切,音徧。與徧通。帀也。 《史記·禮書》萬民和喜,瑞應辨至。 《註》同徧。  又《廣韻》苻蹇切《集韻》《韻會》平免切《正韻》婢免切,𠀤辯上聲。義同。  又《集韻》邦免切,鞭上聲。義同。  又與貶通。 《禮·玉藻》立容辨𤰞,無讇。 《註》辨作貶。容雖貶損𤰞降,不傾側柔媚也。  又《廣韻》普麪切《集韻》《正韻》匹見切,𠀤音片。革中斷也。 《爾雅·釋器》革中絕謂之辨,革中辨謂之韏。 《註》革中斷之名辨,復中分其辨名韏。 《集韻》作㸤。

『色』

《廣韻》所力切《集韻》《韻會》殺測切,𠀤音嗇。 《說文》顏氣也。人之憂喜,皆著於顏,故謂色爲顏氣。 《禮·玉藻》色容莊。 《汲冢周書》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厲然以侮,欲色嫗然以愉,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瞿然以靜。 《後漢·嚴光傳》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 《註》以形貌求之也。  又采色。 《書·臯陶謨》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註》五色,靑黃赤白黑也。 《左傳·桓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又色慾。 《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 《傳》色,女色。 《禮·坊記》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爲民紀。  又物景亦曰色。 《莊子·盜跖篇》車馬有行色。 《潘岳·關中詩》重圍克解,危城載色。豈曰無過,功亦不測。 《註》載色,猶言有生氣起色也。  又《公羊傳·哀六年》色然而駭。 《註》驚貌。  又《詩·魯頌》載色載笑。 《傳》色,溫潤也。  又《戰國策》怒於室者色於市。 《註》色,作色也。  又祕色。 《高齋漫錄》世言祕色,磁器。錢氏有國時,越州燒進爲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祕色。  又《博雅》色,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