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本来像被茅草堵塞住;忽然被打开了。比喻因受启发而忽然心思开朗;明白了道理或消除了疑团。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茅,茅草;塞,堵塞。茅塞,比喻思路闭塞或愚昧不懂事。顿开茅塞,形容突然获得新的认识。孟子对他的学生高子说,山坡上那些野兽走过的地方,如果人们都在上面走便成了路。只要隔些日子不走,茅草就会将它堵塞。现在你的心也被茅草塞住了。 【出典】: 《孟子·尽心》下:“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例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38回:“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见“茅塞顿开”。杨沫《青春之歌》:“只不过短短十多分钟的谈话,可是他好像使道静~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启。~化。~诚布公。 分割:对~。三十二~本。 通,使通:~导。~窍。 使显露出来:~采(挖掘矿物)。~发。 扩大、发展:~扩。~拓。 发动或操纵:~动。~车。 起始:~始。~宗明义。 设置、建立:~创。~国。~设。 列举,写出:~单子。~发票。 支付:~销。~支。 沸腾,滚:~水。 举行:~运动会。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
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生叶,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茎可食,亦可入药。叶可编蓑衣(亦称“白茅”):~草。~庐。~舍。名列前~(喻名次列在前面)。
堵,填满空隙:堵~漏洞。~尺。~规。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子。
边界上险要地方:要~。关~。~外。边~。~翁失马。
义同(一),用于若干书面语词:闭~。阻~。搪~。~责。顿开茅~。
《唐韻》莫交切《韻會》謨交切,𠀤音貓。 《說文》管也。 《易·泰卦》拔茅連茹。 《詩·召南》白茅包之。 《書·禹貢》包匭菁茅。 《蔡邕·獨斷》天子大社,以所封之方色苴以白茅授之,謂之授茅土。 《左傳·宣十二年》前茅慮無。 《註》時楚以茅爲旌識。 又國名。 《左傳·襄二十四年》凡、蔣、郉、茅。 《註》高平昌邑縣西有茅鄕。 又享名。 《史記·魏世家註》脩武軹縣有茅亭。 又門名。 《說苑》楚太子立于茅門之外。 又山名。 《晉書·許邁傳》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嶽。 又姓。 《通志·氏族略》茅氏,周公之後,子孫以國爲氏,秦有茅焦。 又《韻補》迷侯切,音矛。 《屈原·離騷》時𦆯紛其變易兮,又何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爲茅。 又《類篇》莫佩切。茅蒐,蒨草。 又《集韻》眉鑣切,音苗。 《易·泰卦》拔茅連茹。鄭讀作苗。
『塞』《廣韻》蘇則切《集韻》《韻會》《正韻》悉則切,𠀤音㥶。塡也,隔也。 《禮·月令》孟冬,天地不通,閉塞成冬。 《又》謹關梁,塞徯徑,季春開通道路,無有障塞。 又充也,滿也。 《書·舜典》溫恭允塞。 《詩·鄘風》秉心塞淵。 又國之阨險曰塞。 《史記·蘇秦傳》秦四塞之國,披山帶渭。 《後漢·杜篤傳》城池百尺,扼塞要害。 又月在辛曰塞,見《爾雅·釋天》。 又塞塞,不安貌,見《博雅》。 又伊蒲塞,卽優婆塞。 《後漢·楚王英傳》以助伊蒲塞桑門之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先代切,音賽。邊界也。 《禮·月令》孟冬備邊境,完要塞。 又九塞。 《淮南子·地形訓》九塞,太汾,澠阨荆阮方城,殽阪,井陘,令疵,句注,居庸。 《註》太汾在晉,澠阨殽阪皆在弘農郡,荆阮方城皆在楚,井陘在常山,令疵在遼西,句注在鴈門隂館,居庸在上谷阻陽之東。 又紫塞。 《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因名。 又博塞,戲具也。 《莊子·騈拇篇》問穀何事,則博塞以遊。 又姓。 又與賽同。 《前漢·郊祀志》冬塞禱祈。 本作𡫟。亦作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