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是非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指善恶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实。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iān dǎo shì fēi
成语注音 ㄉ一ㄢ ㄉㄠˇ ㄕˋ ㄈㄟ
成语正音 “倒”,不能读作“dào”。
成语简拼 ddsf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顛倒是非
成语英文 confuse right and wrong
成语法文 intervertir le juste et l'injuste,le bien et le mal,le vrai et le faux
成语俄文 переворáчивать фáкты вверх дном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指善恶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实。




成语示例


我们希望这种颠倒是非的时代快些过去。(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韩愈《唐太学博士施先生墓志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成语典故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唐.韩愈《唐太学博士施先生墓志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东周列国志》八六回:“汝在寡人左右,寡人以耳目寄汝,乃私受贿赂,颠倒是非,以欺寡人。”郭沫若《沸羹集.历史、史剧、现实》:“历史并非绝对真实,实多舞文弄墨,颠倒是非,在这史学家只能纠正的地方,史剧家还须得还它一个真面目。”亦作“是非颠倒”。宋.曾巩《南齐书目录序》:“然而蔽害天下之圣法,是非颠倒而采摭谬乱者,亦岂少哉!”《二刻拍案惊奇》一六回:“阳世全凭一张纸,是非颠倒多因此。”《清史稿.张伯行传》:“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噶礼才虽有余而喜生事,无清正名。此议是非颠倒,命九卿、詹事、科道再议。” 述宾 把对说成错,错说成对。鲁迅《华盖集续编·再来一次》:“他所勾结着的报馆在~,他所栽培成的女校在兴风作浪依然是他的世界。”△贬义。用于描写没有是非观念。→颠倒黑白 以白为黑 混淆是非 马鹿易形 扭曲作直?黑白分明 实事求是 拨乱反正 泾渭分明 是非分明 善善恶恶。也作“覆是为非”、“是非颠倒”。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头顶:华~。 最高最初的部分:~末(本末)。山~。 倾倒,跌:~沛。~倒(dǎo )。~踬。~覆。~扑不破。 上下跳动:~簸。 古同“癫”,精神错乱。

竖立的东西躺下来:摔~。墙~了。~塌。~台。打~。卧~。 对调,转移,更换,改换:~手。~换。~车。~卖。~仓。~戈。

位置上下前后翻转:~立。~挂。~影。~置。 把容器反转或倾斜使里面的东西出来:~水。~茶。 反过来,相反地:~行逆施。反攻~算。~贴。 向后,往后退:~退。~车。 却:东西~不坏,就是旧了点。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表示存在:满身~汗。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 表示适合:来的~时候。 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 用于问句:他~走了吗?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冷。 对,合理,与“非”相对:~非。他说的~。实事求~。 认为对:~古非今。各行其~。深~其言。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我就去。 这,此:~日。~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问。惟利~图。 姓。

不,不是:~凡。~法。~分(fèn )。~礼。~但。~同小可。啼笑皆~。 不对,过失:痛改前~。文过饰~。习~成是(对于某些错的事情习惯了,反认为是对的)。 与“不”呼应,表示必须(有时后面没有“不”字):我~看这本书。 责怪,反对:~难(nàn )。~议。无可厚~。 指“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简称“非洲”):东~。西~。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倒』

《廣韻》《正韻》都皓切《集韻》《韻會》覩老切,𠀤刀上聲。什也。  又絕倒,極笑也。 《晉書·衞玠傳》王澄有高名,每聞玠言,輒歎息絕倒。  又傾倒。 《杜甫詩》志士懷感傷,心胷已傾倒。  又潦倒。 《北魏書·崔瞻傳》魏天保以後重吏事,謂容止蘊藉者爲潦倒。瞻終不改。  又《揚子·方言》大袴謂之倒頓。 《註》今雹袴也。  又《集韻》《韻會》刀號切《正韻》都導切,𠀤音到。 《詩·齊風》顚之倒之,自公召之。 《禮·喪大記》小斂之衣,祭服不倒。 《註》死者所用衣,多不盡著,有倒者,惟祭服尊其領,不倒也。 《韓非子·難言篇》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賢聖莫能聽。  又叶董五切,音覩。 《季尤平樂觀賦》或以馳騁,覆車顚倒。烏獲扛鼎,千鈞若羽。  又叶都故切,音妒。 《焦氏·易林》衣裳顚倒,爲王來呼。呼去聲。

『是』

《唐韻》承紙切《集韻》《韻會》上紙切,𠀤音姼。 《說文》作昰。直也。从日正。 《釋名》是,嗜也,人嗜樂之也。 《玉篇》是,是非也。 《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又《博雅》是,此也。 《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 《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驕。  又姓。 《姓氏急就篇》是氏,吳有是儀,唐有是光。  又《集韻》田黎切,音題。 《公羊傳·僖十六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 《註》是,月邊也。魯人語也。 《釋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  又與氏通。 《前漢·地理志》氏爲莊公。 《註》氏,與是同。古通用。  又《韻補》叶市之切。 《蔡邕·釋誨》予惟悼哉,害其若是。天高地厚,跼而蹐之。

『非』

《唐韻》甫微切《集韻》《韻會》匪微切,𠀤音飛。 《說文》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 《玉篇》不是也。 《書·說命》無恥過作非。 《易·繫辭》辨是與非。  又《玉篇》下也。  又《玉篇》隱也。  又《增韻》訾也。 《孝經·五𠛬章》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  又《玉篇》責也。 《前漢·魏相傳》使當世責人非我。  又山名。 《山海經》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  又姓。 《風俗通》非子,伯益之後。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𡚱尾切,音斐。 《集韻》本作誹。謗也。 《前漢·食貨志》不入言而腹非。 《史記·平準書》作腹誹。  又《鼂錯傳》非謗不治。 《註》非,讀曰誹。  又《韻會》方未切,音沸。本作誹。義同。